事业单位行测:言语理解之细节判断题考点及例题
一、考点技巧
细节判断题,顾名思义就是考查考生的细节观察能力。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选项不能从文意中得出的是”“不符合文意的是”“以下表述正确/不正确的是”“以下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等等。
对于细节判断题,我们需要注意考试中常见的解题误区,对这些误区有了认识,并在平时练习中加以注意,那么细节判断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从整体说来,命题人在细节判断题的误区设置上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无中生有:题干中没有的内容在选项中出现,即使句子本身有道理也不能选;
(2)范围不当:扩大或缩小相关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3)偷换概念:将题干中的关键概念偷换成为另一种概念;
(4)关系混淆:将题干中的逻辑关系混淆颠倒,尤其是因果倒置。
二、例题精讲
【例1】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经济政策也必须以理论逻辑为依归。但是,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的学科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学理论不面对现实,就不能制定出积极的经济政策
B. 作为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角色而制定
C. 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结合要以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为基础
D. 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要看经济学家的能力如何
【答案】 D
【名师精讲】 最后一句中明确表示经济政策的制定不是靠个人的能力和角色的转变,因此可知D项表述有误。其中A项可以由“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一句得出;B项可以由“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一句得出;C项可以由“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一句得出。
【例2】 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寻觅的东西。舍此之外,你还要寻求什么呢?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赶路的人是指那些为成功而舍弃沿途风景的人
B. 我们不应该为远方的目标而苦苦追寻
C. 也许梦想就藏在你匆匆赶路时的沿路风景中
D. 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而不是匆匆赶路
【答案】 B
【名师精讲】 文段中用赶路作为一种比喻,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即换一种心境生活,沿路的风景也很美丽,梦想有可能就在路上。因此C项表述正确,D项也可以由此而推出。A项是对赶路的人的解释,正确。B项表述有误,因为文中并没有提到不为目标追寻,而是要人们换一种心境去看待路上的风景,也就是注重追求成功的过程。
【例3】 民族主义曾经是社会争取统一与独立的现代化力量,而今一旦立国成功,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保守和压迫的力量。几乎没有政治领袖具有这样的见识:将其国民的需要置于国家目标之上,而常常是实现现代化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B. 民族主义具有保守与压迫的本质属性
C. 有远见的政治家会将国民的需要置于重要地位
D. 在现代国家的建立过程中,民族主义起过积极作用
【答案】 B
【名师精讲】 题干中说了民族主义的两个方面,即曾经有过积极作用,但是在成功后,又会萌生出消极的作用。所以A项说民族主义是双刃剑,是正确的。C项根据“几乎没有政治领袖具有这样的见识:将其国民的需要置于国家目标之上”,可知,有远见的政治家会将国民的需要置于重要地位。D选项根据第一句话就可以判断出正确。B选项说保守与压迫是民族主义的本质,显然与文中两面性的论述不符合,是不正确的。
【例4】 传统的道德是对应着较单纯的生活和与人际关系结合密切的小组织产生的,道德教化在生活单纯的小组织里还能发挥作用。但在高度复杂化的现代社会,如果把人的爱心和慷慨,仅由面对面的方式表现,把移风易俗的重任,仅寄望于少数有德者,很难想象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是()。
A. 道德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B. 道德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具有积极功能
C. 在现代社会发扬传统道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D. 道德教化在现代社会的功能趋于式微
【答案】 C
【名师精讲】 道德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的,作者并未否定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只是说传统的发挥作用的方式不适合时代发展,因此A、B说法正确。C项是偷换概念,文段说的是道德教化。文段第一句讲道德教化在生活单纯的小组织里能发挥作用,第二句由“但”引导表示转折,说明在现代社会传统的道德教化难以发挥作用,D项中的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恰当地表述了以上的意思。
【例5】 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现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年来,一些“洋节”越来越成为时尚,传统节日反倒有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淡忘的趋势。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作者支持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做法
B.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些“洋节”越来越成为时尚,大部分青年人已经淡忘了传统节日
D. 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可以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答案】 C
【名师精讲】 原文中说“传统节日反倒有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淡忘的趋势”说的是一种趋势,而非“已经淡忘了”的现实;另外,原文中并未提到青年人的数量,C项中说“大部分青年人”显然属于无中生有。A项,可以从“尊重和回归”看出作者支持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做法。对B项的理解,需要结合原文的第一、二句。D项,可以从“回归”“淡忘”这些词中提炼出来。
【例6】 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的一些事故,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史学家或社会学家,会用逻辑来证明,偶发的事故实在是酝酿已久的结果。但没有这种分析头脑的大众,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像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印象,便有这情形。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爱玲作品的问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一个特例
B. 文艺园地里奇花异卉的出现是不能用科学的逻辑来解释的
C. 大众对于张爱玲作品问世的感觉是太突兀、太奇迹
D. 张爱玲作品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答案】 B
【名师精讲】 由文段知“文艺园地里奇花异卉的出现,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但作者并没有否认“事故可用科学的逻辑来解释”,因为文中提到“会用逻辑来证明,偶发的事故实在是酝酿已久的结果”,故选项B理解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