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首页
微信

华图事业单位

htshiyedanwei

+ 关注
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认证微博

+ 关注
登录 | 注册
你的位置:首页 > 试题资料 > 笔试真题 > 主观题:谈谈你对“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的理解与感悟。

主观题:谈谈你对“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的理解与感悟。

2021-01-04 15:40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1.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心灵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来袭,不必惊慌失措。”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定数。没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就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经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人生经得几番熬,不枉世间走一遭。

熬,是一种坚持,一种历练,一种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饱经风霜,饱览沧桑,饱通世事,阅历中有品味,挣扎中有感悟。所以,倪萍著书《姥姥语录》,有一句话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冠军是熬出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有拼搏的硬功夫;名角是熬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积月累地重复,才有德艺双馨的风采。

2.世上三般苦——打铁酿酒磨豆腐,美酒如何能酿得?酿酒匠人要说说:一年中至少有6个月,需忍耐40度高温,凌晨3点起床,要强压住睡意,起早贪黑酿酒,这便是酿酒人的作息时间。

原粮经除杂、粉碎、浸泡、蒸煮、加曲糖化,与酒醅、酒曲混合均匀,入池缓慢发酵,耐心等待180天,将发酵好的酒醅分层出池,分层堆放,与辅料充分配比,经人工精心装甑,做到轻、松、匀、薄、准、平,低温缓慢蒸馏,慢工细作才能出好酒。

洋河的绵柔味道从何而来?酿酒工人严格遵守“三低工艺”流程,使酒醅入窖温度在各香型酒中最低,比传统浓香低2~3度,比酱香低15度。适宜的温度,保证了功能微生物的活力,持续代谢出种类繁多的小分子物质。不高于30度的发酵温度,促进健康活性物质的生成;小于25度的蒸馏摘酒温度,保证酒蒸汽在酒醅间,反复汽化、冷凝、回流,实现对风味物质最大限度的富集浓缩。

将酿酒原料“小火慢炖”,产生更多小分子物质、水溶性物质和健康活性物质,“三低”工艺造就了绵柔白酒的“三多”特点,更营养更健康。

正是酿酒匠人的不断坚守,才让我们品尝到芬芳美酒,正是他们对传统工艺的改进传承,才让绵柔的洋河酒充满灵性。

酿酒苦,身上汗水起股股;酿酒累,倒在哪里都能睡。恪守传统,以良心为准绳,以精湛的技艺酿造美酒,是酿酒人辛勤的汗水,才孕育出白酒的醇厚。好酒选好粮,好酒选好水,好酒用心做,好酒需时酿,踏踏实实做酒,本本分分做人,这就是酿酒人的精神。做酒坚守品质,人性如酒性,崇本守道,坚守传统酿酒工艺,人品醇厚,酒才纯正。世人皆知饮酒易,而酿酒中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又有几人知?

3.近日,美国政府发布针对华为等公司的限制交易令,引发全球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在问:华为能挺得住吗?

5月21日,一篇2万字的任正非采访实录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对这个疑问作出了回答。2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真出现美国芯片完全不能供应的情况,华为没有困难,因为所有的高端芯片华为都可以自己制造。”

任正非的自信与底气深深地感染了中国网民。在网媒新闻评论区,很多网友不约而同写下这样一句话:“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4.这几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桥炉村的明天军忙着把谷子晾好装进粮仓。刚脱了贫,他的劲头一点儿也没减,又是种菜又是养殖:“摘帽还不摘政策,当然得加油干,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河南省正阳县王大塘村,花生丰收的喜悦还挂在村民脸上,这不,村里又迎来了一件喜事——扶贫车间建成了!小花生上了生产线,一下身价倍增,变成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中国大地,这样的生动故事不断上演,汇成波澜壮阔的“脱贫答卷”——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党的十八大以来,6年累计减贫8239万人,交出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单……

“70年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的铿锵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触手可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将迎来新的历史性跨越。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彭夏英家里,一拨拨游客纷至沓来。“多亏了好政策,让咱从‘熬日子’变成‘奔日子’!”炒得一手好菜,红色故事娓娓道来,彭夏英家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旺,一年收入10多万元。

刚度过脱贫后的第一个国庆节,陕西省志丹县贺老庄村的曹志宏就忙上了。10亩果园产量4.5万斤,收入超8万元,红彤彤的苹果让他绽放笑脸。

两个家庭命运改变的背后,映衬着同一曲脱贫攻坚的时代凯歌。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这是一诺千金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这是誓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决战:“五级书记”抓扶贫,累计有278万名驻村干部、43.5万名第一书记扎进脱贫一线,带领贫困群众攻堡垒、拔穷根,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这是全党全社会动员的广泛行动:在深度贫困的四川凉山,一支支工作队扎进贫困山村;在贵州大石山区,一家家企业让当地的土特产飞向全国;在贫瘠的西海固,一个个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带来活力……从东北林海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一张张军令状直指最难啃的硬骨头,攻坚火力更集中,举措更有力。

6年多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832个贫困县已摘帽436个,12.8万个贫困村退出10.2万个;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行路、吃水、就医、上学等难题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发生历史性巨变!

“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说。

5.众所周知,气象条件是大气污染的外因,污染排放才是内因。打赢蓝天保卫战,除了“天帮忙”,更需要“人努力”。有专家通过空气质量模型和气象综合指数分析指出,2017年和2018年,气象条件在空气质量改善中起到助推作用。2017年与2016年相比,在空气质量改善贡献中,“人努力”占70%、“天帮忙”占30%。

环境质量改善是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水平提升而逐步实现的渐进过程,“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从量变到质变需要较长时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虽然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下降,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还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尤其是在遭遇不利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老天不仅不帮忙,很可能还帮倒忙,成为严重空气污染的“帮凶”。不时袭来的重霾提醒我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要有久久为功的恒心,“天帮忙”虽重要,“人努力”才是根本。

从总体上看,当前,大气环境质量还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大气污染治理仍在爬坡过坎,空气质量改善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人努力”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虽然一些区域确实存在外源性污染,也会遭遇静稳、逆温天气影响,但毕竟是短暂的。减轻大气污染,不能消极地“等风来”,根本还是要管控好污染源。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才是治本之策。如果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上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缺失“人努力”的主观能动性,必然会错失良机,致使环境质量恶化。

面对蓝天白云,千万不能自满松懈、放松要求;面对不利气象条件,千万不能丧失信心、改弦更张,轻易否定和调整治污大方向。其实,大气污染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治环境污染的沉疴,不能指望药到病除,治理过程中必然会有曲折和反复。

6.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毕业“清考”是最后一道保护墙。近日,为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再出重拳,要求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10月12日对外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生日常熬夜、旷课、滑水是有“底气”的。如果期末考试没有通过,还可以参加补考;补考没过还可以重修;若学校不允许重修,或重修考试仍然没有通过,毕业前还会有一次考试机会,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清考”。

作为学生的学业能力是否可以达到毕业标准的最后一道检测,“清考”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很多学校,“清考”其实就是一次集体的大型“放水”现场。取消“清考”制度,针对本科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严格管理,拆除了平稳毕业的最后一道保护墙,将大学生赶出“安乐窝”,从学生主体入手倒逼本科生教学效果的提升。

事实上,取消“清考”的风潮并非首次刮起。2011年,中南财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就取消了“清考”制度;2013年,西华大学也发布公告称“从2012级学生起,取消毕业前增加的一次补考”;自2018年教育部提出取消“清考”制度后,广东财经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广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发布通知,明确取消“清考”制度。

在官方政策方面,江西省于2019年印发《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全面取消“清考”;河南省也发布文件指出,将“逐步取消清考制度”。

当毕业失去了捷径,重视过程、脚踏实地,显然比投机取巧更靠谱。因此,取消“清考”制度,不仅可以起到鞭策大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其唯结果论的被动学习观。

《意见》还指出,要将阅读和锻炼纳入考核标准,体育测试不合格者不能毕业;同时,积极倡导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提升本科生教师队伍实力。这些都是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做出的积极尝试。

青春年华本该是最有进取精神的年纪,大学生活的重要意义便在于“求真知、练本领”,大学生浑浑噩噩、颓废堕落,最终后悔莫及的案例屡见不鲜。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便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去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门选修课,22名同学因作业抄袭被判0分,更是为热衷作“知网搬运工”的同学们敲响警钟。

7.下乡调研,不时听到有的干部诉苦:“在基层工作,不过就是‘熬’,总有出头的那一天。”仔细体味,一个“熬”字可谓五味杂陈。翻阅字典,“熬”的主要解释是“耐苦支持”,即是困境中的坚持不懈,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正如《平凡的世界》中虽然常年操劳但依然清贫如洗的老农孙玉厚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日子总要‘熬’出个头儿哩!”

一个“熬”字,确也折射出基层的一部分现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访民情解民忧的“知心人”、抓稳定促和谐的“主心骨”,广大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期,信访维稳、防霾治污、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时间紧、责任重、压力大,“五加二”“白加黑”“连轴转”已成常态。一个“熬”字是对当前基层工作状态的生动写照。

但深挖细究、联系比较也不难发现,“熬”字表现的不仅是基层工作的辛苦,也折射了一部分干部的“出头”心态。揆诸实际,有的人是寄希望于“熬到退休”,觉得工作辛苦、提拔无望,就消极怠工、老气横秋,下乡嫌累、开会嫌烦,热衷于喝茶看报的“逍遥自在”;有的人是期盼“熬到调动”,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进县城入机关”,把到科局“协助工作”看做“跳出苦海”的捷径;还有的基层干部对工作岗位“挑肥拣瘦”,走村入户机会多的职位不选、直面群众概率大的岗位不选,热衷“清净清闲”。

难怪有群众调侃:“乡镇干部也是‘三三制’,三分之一全年忙,三分之一半年忙,三分之一根本不忙。”显而易见,一心想“熬出头”的干部,心思不在基层、精力不在工作,心猿意马、滥竽充数,把躲事、避事、不干事当作处世哲学,给基层干部的形象打了不小的折扣。

8.《庄子》记载,楚国大司马家有一名老工匠,年近八十做的钩子依然丝毫不差。大司马好奇问他,“你是天生手巧吗?”。老工匠回答说,“哪来什么天生,只不过我从小就做钩子,坚持做了二十多年,所以才有这般手艺”。常言说,“熟能生巧”。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用心用功,做一行爱一行,经过日积月累、潜沉锤炼,方能精一行专一行,“行行出状元”。换而言之,巧工能匠不是天生的禀赋,而是后天打磨形成的。

有观点认为,干事创业除了下苦功夫,还需下“巧”功夫。“巧”功夫是一种智慧的工作方法,是一种创新的思路理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产生“1+1>2”的效应。但现实生活中,“巧”功夫往往需要走“笨”路径才能成为“真”功夫。如发明家爱迪生研制电灯,使用了1600多种材料,尝试6000多次试验;再如屠呦呦提炼青蒿素,用了200多种草药,经历了191次失败。所以说,成功没有赶“巧”和凑“巧”,而是脚踏实地叩垦之后的“巧夺天工”。

然在现实工作中,存在少数党员干部把“巧”当作捷径和“近路”,忽视工作的基础和实质。比如有的“投机取巧”,干事拈轻怕重、推脱扯皮,习惯“等靠要”,不能坐“冷板凳”,成功过程吃不了苦,功成之时“分杯羹”;还有的“巧言令色”,信奉“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沉迷搞文字政绩、材料政绩等,对上欺瞒、对下蒙骗,左右逢源掩盖形式主义真相,企图蒙混过关。诸如此类,把“巧干”等同于假作为、乱作为,实则是“巧伪趋利”,经不起实践和群众检验,早晚得“弄巧成拙”。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被网友誉为“中国最帅的男团”,看似简单的几个步伐和动作,背后却是千锤百炼的付出,才能让全队动作整齐划一、不差分秒。党员干部立于平凡岗位、干好日常工作,想达到“巧”的境界和地步,也需咬定青山不放松,砥砺精益求精、日进一步的追求,秉持为民服务、无微不至的理念,实现自我完善和革新,才能于平凡中打捞不凡、于寻常中荡涤精彩,亦可实现人生价值、释放党性本色。

曾有人问鲁迅为何能在文坛中功成名就,他回答道“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历史上成功人士之所以在某方面成为“行家里手”,都离不开专注认真、艰辛打磨的经历。如陈毅将军少年时便热爱读书,闹过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的“笑话”;数学家陈景润酷爱思考和探索,以致走路撞到电线杆向它“道歉”。党员干部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也须多吃苦锻造本领、淬炼能力,锻炼出干事创业的“巧手”,才能肩负好为民担当、履职尽责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质变是由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的结果。古人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党员干部在沉淀中升华、在打磨中娴熟,坚持久久为功、厚积薄发,练就“巧”功,如此便能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创实业、干实事、办成事。

(编辑:admin)

上一篇:单选题:扬州人过年少不了蒸包子,由于员工工资、食材、冷链物流费用和包装材料价格上涨,导致2019年春节扬州包子礼盒价格水 下一篇: 单选题:工会的基本职责是:
事业单位:htshiyedanwei
想考事业单位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