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2)
4、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指的是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对比有三种情况: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由于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结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5、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定义: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进入衰退,失业率提高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需要增加社会的总支出。这种政府主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即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适用时期:经济衰退时。
(3)具体做法: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增加政府补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
6、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定义:当社会需求过度,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主动减少总支出,即减少总需求的政策。
(2)具体做法:直接减少政府开支,减少补贴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增加税收以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需求。
7、利率的种类
(1)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对整个利率体系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变动再贴现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水平,从而影响借贷规模和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2)市场利率。市场利率是指在市场供求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率。金融市场按期限可分为资本市场(1年以上)和货币市场(1年以下),资本市场形成长期利率,货币市场形成短期利率,长期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利率。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以货币形式计算的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和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实际利率就是扣除物价变动和货币价值变动影响后的利率。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将随物价水平的变动反方向变动。
(4)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称为固定利率。在借贷期内可按照市场供求进行调整的利率,称为浮动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