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事业单位申论热点:五百强 哪儿弱(2)
根据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的数据,如今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兼有服务和制造业务的企业已达20%以上,其中美国高达58%,而97.8%的中国制造型企业仍停留在纯产品生产加工阶段,缺少服务业务。
事实上,美国制造业通过服务化来实现转型升级并不久远。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步入工业化后期,成本压力上升、盈利下降、节能环保要求提高,企业开始思考战略转型,服务化的过程成就了卡特彼勒、GE等一批跨国企业的成熟。如今美国500强的服务化特征已经十分突出。在2013美国500强中,占据行业数量分布第一位的是广义商贸服务业,一共有78家企业上榜;其营业收入占美国500强的19.53%,同样占比第一。
研发投入强度回落,应建立长效机制
2013中国企业500强专利数大幅提升,共拥有专利33.27万项,比上年增加了28.75%。然而,在经济下行背景下, 我国大在研发投入增速和强度不升反降。430家填报了研发数据的企业,研发资金增幅有明显回落,也略低于营业收入增速;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1.27%,连续两年下滑;其中,有104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出现了负增长,较上年增加了28家。
与世界500强5%以上的研发强度相比,我国大企业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大企业在基础原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40%以上的产品销售额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中国大企业缺乏长期创新战略与确保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缪荣说,“大多数的大企业都是根据自身盈利和资金状况来安排研发支出;在一些战略短视的大企业中,实际上是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的利润调节器来使用,而不是把科技研发当成打造技术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战略。”
记者了解到,大企业往往决定着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的方向。全世界研发投入的80%、技术创新的70%、技术转移的60%都是由世界500强企业主导完成的。
“目前阶段, 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收益日趋递减, 经济下行正好倒逼市场主体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缪荣说,“我国500强企业中,只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研发强度超过10%。这样的企业越多,才越能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力创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