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申论:“人情消费”还是“消费人情”
辽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申论:“人情消费”还是“消费人情”
【马上成”公”日 事业有成时】2014辽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将在5月31日举行,查看<公告>辽宁华图教育每晚19:00与您一起备战事业单位考试,进入视频直播平台,关注微博@辽宁华图,微信:辽宁华图教育(syhuatu)掌握最新备考资料!一个村民小组60户,3月份有42户以各种名义置办了酒席,另18户正在筹备,这是辽宁省中部某县纪委调研发现的;一个山区农民家庭年收入仅2万元,2013年人情随礼竟多达9600元。(5月19日《人民日报》)
古语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借助适度的礼节往来,在彼此间传递感恩、敬重等情感诉求。但面对水涨船高的礼钱,情感互动的本意被不断异化,无力吐槽的又何止是新闻中这位山区的农民?逢年过节,在外打拼的游子被可预知的礼金开销拦住了回家的脚步;朋友结婚,人们装红包时预先算计“回报率”,一旦对方没有“加倍偿还”便心存芥蒂。《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每年的人情消费在1000元-6000元之间,有两成左右超过了6000元;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事实上,人情是人情,消费是消费,两者本不搭界,“人情消费”这样的组合已透着尴尬。而其原由,大致有三方面。一者,物价的上涨,从客观上推动了礼金数额的增长;二者,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人们更加认同送礼这种简便的情感表达方式;三者,礼金在社会互动中的符号意义愈加明显,攀比炫耀心态让人们被绑架。
对比辽宁,我们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办酒席:父母过生、小孩满月、孩子上学、乔迁新居、订婚结婚等等,频繁的礼节不但会抽空传统习俗的良善价值,其背后水涨船高的随礼也会让情感互动变得“面目可憎”,甚至衍生出腐败等“副产品”。
遏制此风,常德的做法可资借鉴。据闻,常德等地农村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民众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乡规民约”,有效地增强了民众的自我约束意识,避免了礼金的随意“涨价”,较好地抑制了过度“人情消费”。这样的尝试无疑值得其他地方“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