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三)之单选题(3)
37. C【解析】 给付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其履行特定给付义务的诉讼。在给付之诉中,原告要求被告履行的给付义务既包括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或财产,也包括为或不为某种特定的行为。本题中,甲请求法院禁止乙为一定的行为,因此应属给付之诉,选项C正确。
38. B【解析】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第2款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反垄断法》第33条第4项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设置关卡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或者本地商品运出。故应选B。
39. C【解析】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平衡、协调、合作,事物才能展现和谐状态。
40. A【解析】 我国铁矿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故本题应选A。
41. C【解析】 《行政强制法》第32条第1款规定:“自冻结存款、汇款之日起三十日内,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处理决定或者作出解除冻结决定;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知,不存在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时,自冻结存款、汇款之日起,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或者作出解除冻结决定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0日。
42. A【解析】 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的是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故本题应选A。
43. D【解析】 《背影》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荔枝蜜》是现当代作家杨朔的作品;《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的作者都是鲁迅。故D选项正确。
44. B【解析】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巨大岩体塌陷和滑坡等导致的海水长周期波动,能造成近岸海面大幅度涨落,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月球引力会引起地球海洋潮汐产生,但不会引起海啸。故本题应选B。
45. B【解析】 地球自转有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故A项错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3月4日—7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B项正确。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C项错误。天文单位是一个长度的单位,约等于地球跟太阳的平均距离,一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故D项说法错误。本题选B。
46. B【解析】 爱岗敬业,是指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努力钻研,提高业务水平,爱岗敬业并不是要限制人们自由择业,而是要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本题正确答案是B。
47. B【解析】 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它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的一次性调整。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调整。显然题干中所引的法条是针对“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一类行为主体进行的社会调整。故本题答案为B。
48. C【解析】 法的本质具有层次性,具体而言,法具有三层本质。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说明了法的初级本质;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这是法的二级本质;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深层本质。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C。
49. A【解析】 法作为普遍适用的社会规范,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5种作用。指引作用,是指法(主要是法律规范)对本人行为起到导向、引路的作用。根据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其中,义务模式对人们行为的指引是确定的指引,即“必须怎么做”;而权利模式对人们行为的指引是有选择的指引即不确定的指引,表现为“可以怎么做”。题干中引用的宪法规定,就是法的有选择的指引,体现的是法的指引作用。答案为A。
50. C【解析】 《宪法》第9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这是2004年宪法修正案新修订的内容,在此之前,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3年。考生不仅需要关注近年来新颁布的法律,对一些重要法律的修改情况也需熟悉把握。本题正确答案为C。
51. A【解析】 债的混同是指债权和债务同归一人的事实,当债权和债务同归一人时就没有自己对自己履行债权的必要,债的关系归于消灭。依题意选A。
52. B【解析】 《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所以B项为效力未定合同。A项属于可撤销合同,合同被撤销的自始无效;C项属于无效合同;D项属于法定代表人签订的有效合同。所以应选B。
53. D【解析】 《刑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由此可知,我国刑法在溯及力的问题上一般情况下坚持从旧原则,但如果新法不认为某种行为属于犯罪或规定刑罚较轻时,则按照新法判决。这就是所谓的从旧兼从轻原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4. B【解析】 《刑法》第388条之一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以利用影响力受贿论处。薛某利用宫某的特殊身份,通过潘某达到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行为,故薛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也就是说必须同时具备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两个要件才构成受贿罪。所以尽管宫某的妻子收受了薛某交其的2万元,宫某仍不构成受贿罪。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55. D【解析】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间谍罪不在这8类犯罪之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6. C【解析】 防卫挑拨是指以挑拨、寻衅等不正当手段,故意激怒对方,引诱对方对自己进行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实行加害的行为。题干所述正是防卫挑拨。假想防卫是指客观上并不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行为人主观上误认为正在发生不法侵害,而对想象的“侵害人”实施了防卫行为。而实施正当防卫超过了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的是防卫过当。事先防卫是指不法侵害尚未开始,也未形成紧迫危害就施以防卫行为的情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57. D【解析】 犯罪的形态分为完成状态(犯罪既遂)与未完成状态(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预备)。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按预定计划实施了犯罪行为并发生了犯罪结果。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它只能发生在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后。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地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可以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与实施阶段的中止。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的是犯罪预备。案例中,甲携带炸药前往乙家,但尚未着手实施具体的杀人行为,仍处于犯罪预备阶段,因为甲的意志以外的因素使他无法着手实施犯罪行为,这构成了犯罪预备。故应选D。
58. D【解析】 刑罚不仅能够使受惩罚的犯罪分子感到痛苦,而且能够震慑、威吓意图实施犯罪的人,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刑罚之所以具有威慑功能,是因为其严厉性。由此可知,刑法威慑功能的对象是有可能犯罪的不稳定分子,答案为D。
59. A【解析】 《刑法》规定主刑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犯罪分子只能判处一种主刑。而附加刑是既可以独立适用又可以附加适用的刑罚种类。附加刑分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对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由此可知,只有A项管制作为主刑的一种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答案为A。
60. B【解析】 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类,具体又可区分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4种。疏忽大意的过失区别于其他3种罪过形式的特征在于,行为人对危害后果是没有预见的,也就是行为人应该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于间接故意和直接故意的特征则在于,行为人对于不利后果是持否定、排斥的态度的,只是因为过于自信,轻信能够避免不利后果的发生。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事先预见了危害后果,并积极地希望其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在预见危害后果的情况下,采取消极的不作为,放任其发生。本案中,许某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认识到他的危险动作很可能会造成小萌掉入河中致其死亡的危害结果,但他过于自信地相信自己能够避免,因此他的心理态度形式应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本题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