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宁德市事业单位考试考题解析(10.23)-言语理解(2)
2016-10-24 09:55      文章来源:宁德华图
16. 【答案】A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文段句话表明主旨,承认推行法的难度,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期地搁置这部法律。后文对这句话进行解释说明。故作者的意图即,推行户籍法非常迫切。故本题选A。
【信息源】《法律制定不能落后于户籍改革》
17. 【答案】D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文段一开始提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颜值重要。接下来作者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后一句总结了,迷恋个人包装的不良后果。故作者的意图为D。
【信息源】《不宜为应聘过度自我包装》
18. 【答案】B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后一句是对整个文段的总结,为重点句。强调的主题是“盲井案”的原因。故本题选B。
【信息源】《盲井式犯罪不只是人性的坍塌》
19. 【答案】A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句先提出问题,即如何推进城镇化。第二句,通过“居住证制度”来化解。故本题选A。
【信息源】《居住证制度意味着什么》
20. 【答案】B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主旨概括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句提出“从律师及法学的中选任法官和检察官”的意义。第二句进行解释说明。故重点句是句,本题选B。
【信息源】《从律师法学中选拔法官检察官释放四大“利好”》
21. 【答案】D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中等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句提到网约车新政落实过程中的“扭曲”,接下来举例论证,可见作者对这些对网约车限制做法的否定。故作者意在表明对网约车应要积极推进,而不是设限阻碍其发展。本题选D。
【信息源】《网约车地方细则考验简政放权的尺度》
22.【答案】A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后一句,反面论证中提出作者观点,故从后一句反推出作者意在说明警权信任需要重塑。本题选A。
【信息源】《警权的信任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23. 【答案】C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主旨概括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重点句在后一句的“但是”之后,强调“每一个弱小个体”在面对恐怖主义时的良知和勇气。本题选C。
【信息源】《评论:面对暴恐,世界不会退缩》
24. 【答案】D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文段句表明观点,第二句援引观点之后,作者再次重申观点,即不能把消费行为与爱国情怀简单对接。本题选D。
【信息源】《购买力外流需要怎样的反思》
25.【答案】D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文段先援引观点,“其实”的转折之后,作者提出观点,动辄“你不懂中国”是缺乏耐心的表现,故作者强调我们应该要有耐心。本题选D。
【信息源】《读懂中国 需要耐心》
26. 【答案】C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文段先提出“当新闻人,一定要有情怀”,接下来解释说明,后一句重申观点,“心中的使命都不应放弃”。本题选C。
【信息源】《新闻人当"守土有责" 不让世界变坏同样值得尊敬》
27. 【答案】B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即功利主义)的科技发展的局限性,第二句和第三句并列结构,具体说明其局限性。故本题选B。
【信息源】《文化、制度与中国科学发展》下的小标题《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是非》
28. 【答案】C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文段后一句提出观点,不可推卸自己对生态环保的责任。故本题选C。
【信息源】《世界的“膨胀”与哲学的“萎缩”》
29. 【答案】B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主旨概括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文段后一句提出观点,价格高了是正常的,药价纹丝不动,才是怪事。故本题选B。
【信息源】《药价“松绑”后,“药”还不能停》
30. 【答案】C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意图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易
【作者】福建华图-翁委凡
【解析】文段后一句“但”提出观点,要对人们多审视,敢于解剖。故本题选C。
【信息源】《为何“著名”多“名著”少》
31
【答案】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