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13日事业单位时政新闻盘点(国内)
2017年02月13日事业单位时政新闻盘点(国内)
乡村工匠式人才:破解农业改革难题的关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需要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需要调顺产业体系,突出一个“新”字。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对人才的数量质量要求都很高,迫切需要对目前的涉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培养农业类工匠型人才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许多亮点,提出了不少好政策,但这些政策的顺利实施,对实际执行者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北京新机场高速拟明年底通车 10月进行桥梁转体施工
2月10日上午,新机场高速公路工程4标段项目的施工现场,洒水车定时穿过,水雾压却浮尘,身穿橘黄色统一工装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捆绑钢筋笼,为桥梁群的固定做准备。
北京京投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是项目的建设单位,建设管理部部长张彦铎介绍,自去年11月底开钻以来,项目的拆迁放线及地上物清登工作按照土储模式已完成约19公里,土建标段全部开钻,累计完成桩基136根、承台1座、墩柱2根,“工程预计于今年10月进行上跨京沪铁路、下穿京沪高铁的高速公路桥梁、轨道新机场线大桥和团河路大桥的集群式、大跨度桥梁转体施工。”
中国水电拿下工程界“诺贝尔奖”
一提起大坝,人们最先反应的就是一座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庞然大物。然而,在我国西南部的金沙江下游,却有一座水电站依靠着大坝的“最强大脑”,获得素有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菲迪克2016年工程项目杰出奖”。
这就是我国第二、世界第三大已建水电站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其因规模大、难度高,成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水电工程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全球大坝智能化建设的最高水准,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水电建设强劲的创新实力。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溪洛渡水电站,对智能大坝进行了深入探访。
北京海淀:建应急人才库应对教师生“二孩”
“2017年海淀区将启动新的应急人才库,在学校出现教师‘二孩’产假、生病等突发情况时,给学校统一派送教师。”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表示,在大量新增的学位需求面前,海淀区基础教育师资正面临总量和结构双缺失的挑战,今年海淀区将通过制度设计,应对教师“二孩”产生的师资临时短缺和农村学校师资配置不足问题。
陆云泉介绍,2016年海淀区启动了教育高端人才储备库,面向全球招揽人才。进库人员不设编制,但待遇比在编教师要高,且根据评估每年浮动。海淀区教委通过收入杠杆鼓励入库教师向普通校倾斜,明确同等水平教师去农村学校执教薪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