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福建事业单位招聘面试热点:对道德绑架坚决说不(2)
可以想象的未来是,随着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变迁,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逐渐从人情、道德、伦理转向了规则、契约。让座并非强制性的法律义务,而是一种柔性的社会规范。在供不应求的格局下,座位要让给那些更有需要的人,前提是年轻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年轻人患有隐疾或者身体不舒服,可以拒绝让座。毕竟,任何礼让都应该是相对的,都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刻意为之,否则就走到了背面。
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共场所内,所有的公共基础设施都是公共性质,到底谁应该坐,理应看情况而进行判定。毕竟,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并不理所当然地属于哪一类群体,而是面向所有有需要的乘客。明白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不强人所难又懂得互相体谅,让座不能依靠“道德绑架”,而是要给予让座行为更多的激励与认同。只有如此,才能够赢得更大程度上的文明和和谐。
四川在线刘天放:如今,人们经常见到的都是有礼貌的年轻人给别人让座,善意推辞的场面也能见到。就拿上面这位年轻人来说,他参加志愿者活动后感到有些疲倦,可能在让座时动作显得慢了一点,于是便遭到指责,小伙子感到很委屈。而这样的冲突本可以避免,如果他把原因讲清楚了,而旁边的乘客也认真倾听了,矛盾就可以化解。遗憾的是,小伙子可能因为着急,既没有把情况说清,其他乘客也没耐心认真倾听,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可如果乘客再理性一点、耐心一点,小伙子再稳重一点、智慧一点,冲突怎可能发生?
而即便小伙子不让座,也绝非“大恶”;让座是一个“道德题”而非“法律题”。“让”与“不让”之间,都该设一个底线。不能把道德强加于别人,提升公德是一件私事;让座是美德而非法律。年轻人每天上下班劳作,肯定很辛苦,偶尔不让座真的可以理解。不管是需要座位的人还是年轻人,都要有一颗包容心。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就是化解公交“让座”矛盾的一个好办法。试想,一个刚干完体力活的年轻人,或是一个正赶上生理期折磨却又羞于告诉别人的年轻姑娘,是不是也需要座位休息呢?
每当看到工作一天后疲惫不堪的年轻人还主动给人让座,都令人感慨不已。法律上没有让座一说,只能靠自觉。让座是关爱,谦让是体谅,这是良性互动。让座不能强迫,更不能靠暴力解决,强迫别人让座本身就不文明。其实,每当看到上下班疲惫却仍无怨言让座的年轻人,都令人感到欣慰;而每当看到得到座位之人理所当然的表情,都令人感到悲哀。某些人常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无端指责他人不让座,却从还不考虑年轻人也需要座位休息。如果觉得自己身体不适,年轻人就无需为没让座而觉得羞愧(“老弱病残孕专座”除外)。
由此,只要相互体谅,“让座”本就不该成为问题。如果大家都能在“让座”问题上再理性一点,引发的不快甚至冲突就会大大减少。在一个更文明、和谐的社会中,大家本就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是。
【参考解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公交、地铁“让座”的事情,有坐“大腿”的、有谩骂的、甚至还有“扇耳光”的等等,可以说为了“让座”,老人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这次事件却和以往不同,男子一开始是准备让座的,但因为自己工作了一天感到很累,而一旁乘客的指责,加重了他的“逆反心理”,从而赌气不让座,甚至在旁边乘客想把他的行径拍下的是时候,还出现抢夺乘客手机的行径,从而让事件又一次刷新了“道德绑架”的底线。
大家都知道,让座是美德,但不让座不代表道德沦丧。如果仅仅因为不让座没能彰显助人的美德,就对不让座的行为进行舆论谴责,这是将权利与义务混淆,更是滥用道德,也正是这种对道德的滥用,才导致部分人认为“别人让座天经地义”、“我是弱势群体,我就该得到座位”。熟不知,让座其实是将自己的权益让渡给别人,不让也一点错没有。
说是在的,“该不该让座”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可以呼吁道德,但不能搞道德绑架。不能因为自己所谓的“优势”,就可以骂骂咧咧甚至大打出手,强迫人让座,要知道,有人给你让座,你应该心存感激,这才是美德,这才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