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之核物理学(2)
20 世纪20 年代后期,人们已在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到30 年代初,静电、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加速器已具雏形,人们在高压倍加器上进行了初步的核反应实验。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更多的射线束,从而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工作。此后,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技术的必要设备。
在核物理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就注意到它的可能的应用,并且很快就发现了放射性射线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这是它在当时就受到社会重视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核医学仍然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大发展时期 20 世纪40 年代前后,核物理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阶段。1939 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 年,费密建立了第一个链式裂变反应堆,这是人类掌握核能源的开端。
在30 年代,人们最多只能把质子加速到一百万电子伏特的数量级,而到70 年代,人们已能把质子加速到四千亿电子伏特,并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产生各种能散度特别小、准直度特别高或者流强特别大的束流。
20 世纪40 年代以来,粒子探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半导体探测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定射线能量的分辨率。核电子学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了获取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同时也大大扩展了理论计算的范围。所有这一切,开拓了可观测的核现象的范围,提高了观测的精度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从而大大促进了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的应用。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人们对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变化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基本弄清了核子(质子和中子的统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各种性质,对稳定核素或寿命较长的放射性核素的基态和低激发态的性质已积累了较系统的实验数据。并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各种适用的模型。
通过核反应,已经人工合成了17 种原子序数大于92 的超铀元素和上千种新的放射性核素。这种研究进一步表明,元素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物质结构单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天体物理的研究表明,核过程是天体演化中起关键作用的过程,核能就是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人们还初步了解到在天体演化过程中各种原子核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在自然界中,各种元素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通过高能和超高能射线束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人们发现了上百种短寿命的粒子,即重子、介子、轻子和各种共振态粒子。庞大的粒子家族的发现,把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粒子物理学,有时也称为高能物理学。各种高能射线束也是研究原子核的新武器,它们能提供某些用其他方法不能获得的关于核结构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