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首页
微信

华图教育

微信号:huatuv

+ 关注
微博

华图教育

官方认证微博

+ 关注
登录 | 注册
你的位置:首页 > 备考技巧 > 写作 > 2014申论热点:管理混乱 公益何以成“公疑”(2)

2014申论热点:管理混乱 公益何以成“公疑”(2)

2014-05-30 09:48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操作层面上讲,“非限定性捐赠”往往受《基金会条例》管理多一些,即“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而“限定性捐赠”往往受《公益事业捐赠法》管理多一些,遵守的是全世界通用的“尊重捐赠人意愿”原则。

  “道德绑架”、以权谋捐令人担忧

  “公益这个领域很有意思,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进入,每个人都可以讲上几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也有一些人通过这样的参与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发现,质疑公益慈善组织的代价特别小。”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说。

  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徐永光就在很多场合呼吁,公众不要对公益慈善组织进行“道德绑架”。

  “不少人认为,公益组织既然是非营利的,你们就应该做苦行僧,拿很低的薪酬,这种道德绑架让这个行业发展非常困难。”徐永光说,“吸引人才就应该付出与之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但是社会道德绑架让公益组织很难吸引到人才,这是应该纠正的。”

  慈善组织频遭质疑也有自身原因。慈善部门吸引资源不像政府一样具有行政手段,也没有市场的激励机制,它依靠组织本身的品格魅力,所以有一些公益组织不断宣传自己零成本运作,以此来赢得公众的支持;有一些组织宣传自己如何关心受益人,于无形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这又符合了公众的期待,给慈善行业戴上光环。

  “这样,行业一旦出现某些不好的事情,公众就会变得很愤怒。特别是突然发现慈善行业有道德瑕疵的时候,公众的愤怒可能会更强烈,因为觉得美好的词汇都被它玷污了,这是符合心理学的。”金锦萍说。

  徐永光同意这种观点,“公益行业被视为最后一块净土,公众的期望值很高,甚至会苛求。做公益就得要喝西北风,不需要工资,这是不现实的。真如此,这个行业会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没有专业人才,缺乏专业化运作,这个行业是不可能发展的。”

  对于在道德方面的质疑,徐永光认为,应该给公众一个交代,告诉他们哪些质疑是对的,哪些质疑是错的。“我觉得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有些质疑是错的,大家并不知道;有些质疑是对的,但缺乏最后的交代。这样的话就变得良莠不分,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公众并不清楚。”在徐永光看来,质疑是常态,一直都会有,关键是有了质疑以后该怎么办。

  徐永光表示,目前我国公益慈善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其频遭质疑的导火索。“我国公益慈善行业发展了30多年,一开始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后来慢慢开放空间,建立了一些政府背景逐渐弱化的基金会、慈善会,公众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这本是公益慈善逐步走向民间化、回归民间的一大进步。”

  徐永光说,“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时候是倒退的。”他提到了“以权谋捐”的问题——“慈善风暴”刮起,一些地方政府用权力把慈善资源拿到自己手里。这成了政府的‘第二税源’,这叫‘苛捐杂税’”。一些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刮“慈善风暴”,向企业和个人强行摊派捐款的做法,是对慈善事业的破坏。

  徐永光举了个例子,某省的一个县,2010年春节,县党、政、人大、政协四套班子齐出动,趁着年关给煤老板设宴,一举拿下“捐款”13亿元。“经验”传到邻近的县里,即升级为“百亿慈善公益金计划”。邻县也有一批身家上亿元的煤老板。县委、县政府称:本县的现状是财政富老百姓不富,少数人富多数人不富,有资源的乡镇富黄河沿岸仍不富。必须有“共享式发展”思路。

  于是,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三大慈善公益金筹集倡议书》,并成立“公益金筹集运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和39位党政部门一把手分别出任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募集“三大慈善公益金”100亿元。

(编辑:姜芃)

上一篇:2014申论热点:剑指“高药价” 医改求解世界性难题 下一篇: 2014申论热点:高考“品德加分” 莫让公平减分
事业单位:htshiyedanwei
想考事业单位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备考资料
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