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委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三)
摘要:山东人事考试网(http://sd.hautu.com/)为您带来:《黄委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三)》。山东华图将第一时间为您带来相关信息,敬请期待!
第二节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ü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ü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ü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①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 2020年全国事业单位招考信息汇总(4月27日)04-27
- 2020年四川省宜宾学院招聘高层次人才267人公告04-27
- 2020年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招聘292人简章04-27
- 2020年浙江省绍兴上虞区卫健系统招聘高层次及紧缺专业毕业生91人公告04-27
- 2020年浙江省温州平阳县事业单位引进人才109人公告04-27
- 2020年广东省韶关仁化县第二批丹霞英才暨急需紧缺人才网络视频招聘117人公告04-27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公共管理》 02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公共管理》 03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公共管理》 04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公共管理》 05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管理常识》 01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管理常识》 0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