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委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五)
摘要:山东人事考试网(http://sd.hautu.com/)为您带来:《黄委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五)》。山东华图将第一时间为您带来相关信息,敬请期待!
第四节 认识论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①把反映论原理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到感觉和物;
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③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发展动力;
2.特征:①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是有意识的、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③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发生的;
历史性,实践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无止境发展的,因为世界是无限的;实践受历史条件限制。
3.实践的作用,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 认识,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认识在实践中产生);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认识的领域,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们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认识—为了应用而学习;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⑤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归宿、全部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应有的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认识 实践,指导作用。
ü 认识一经产生,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
ü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取得成功;
ü 错误的认识,对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四、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二者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是认识的低级形式,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统一性:
ü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的唯物论;
ü 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ü 二者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渗透着主体的理性成分;
理性认识,包含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
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没有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
2.感性认识è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①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②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è实践
意义:①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②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è理性认识è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行,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实践è认识è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低级阶段è高级阶段,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形式上:循环往复,实质上:前进上升。
3.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四)群众路线
ü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ü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ü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主体;
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来;认识到实践中去,也是回到群众的实践去;
ü 辩证法:[个别è一般è个别],认识论:[实践è认识è实践],
群众路线:[群众è领导è群众],三者是一致的。
六、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真理的客观性
n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
n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
1.含义
n 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①就真理的客观性,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质,
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③就真理的发展,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n 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①广度上,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②深度上,是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乎正确的认识,有待深化;
③进程上,是对事物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2.关系
①是统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②相互联系,相互包含。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③二者辩证转化。
真理,是由相对è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è绝对真理,过程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①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è对它的科学态度: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毛的坚持和发展;
②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三)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的具体性
内容上,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形式上,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2.包含的内容、要求
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一定范围互转。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1.真理vs实践,关系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客观的一致;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无其他标准;
凡经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便当前的实践不能,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五)真理和价值
1.哲学范畴的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①主体的需要和利益;②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2.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追求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认识改造世界,创造实现价值。
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体现: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②坚持真理与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③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
- 2020年全国事业单位招考信息汇总(4月27日)04-27
- 2020年四川省宜宾学院招聘高层次人才267人公告04-27
- 2020年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招聘292人简章04-27
- 2020年浙江省绍兴上虞区卫健系统招聘高层次及紧缺专业毕业生91人公告04-27
- 2020年浙江省温州平阳县事业单位引进人才109人公告04-27
- 2020年广东省韶关仁化县第二批丹霞英才暨急需紧缺人才网络视频招聘117人公告04-27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公共管理》 02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公共管理》 03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公共管理》 04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公共管理》 05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管理常识》 0104-13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题:《管理常识》 0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