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福建事业单位招聘面试热点:应理解"本科降到专科"的善意(2)
世间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学习亦是如此。考上一所好学校,意味着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为人生打下牢固的基础仍需通过努力来实现。这种主观上的深刻认识比什么都重要。与此同时,既然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合理的应对措施,就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纸面,必须释放出应有的督促效力。这种外在的约束如果落到实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激励。
从开除学生,到本科降专科,我们应当正视学校的初衷,打破惯性思维,认清高校培养人才的现实局面。“专升本”已成为一种常态,“本降专”为何就不可?高校的职责,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如果只为了毕业率而开闸放水,才是对学生、对社会真正的不负责任。
@半岛都市报王学义:根据教育部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生,学校可予以退学”,另外,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要求自行出台规定,试行本科转专科制度。类似做法在国内也早有先例,比如,2003年海南大学就有23名本科生被转为专科生。而北大、清华等高校已有类似规定。
换个角度看,“本降专”也不失为一种挽救方法。因为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高校每年毕业季都要清退部分学分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而此时学生和家长往往难以接受。另外,一些勉强拿到毕业证的学生,并未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对学生本人和学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建立“本降专”新规的目的,就是改变一刀切式的培养模式,探索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学籍管理机制,同时给濒临退学的学生一条出路,也使得学校的教学体制更加完善。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公众早已开始担忧教育质量下滑。在这种现实下,高校创新管理模式,对学业松懈的学生不迁就、不放纵的姿态值得肯定。至于效果如何,还需在实践中检验。当然,关键还在于学生要刻苦学习,熟读五车书,不辜负时光,不辜负自己。
【参考解析】
有人或许要说,将差生“本降专”有些残酷,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有多辛苦。实际上,将差生“本降专”反而是学生管理上的人性化进步。高校严把毕业生质量关,其实就是体现了学生为本、质量为本。学生为本是指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适合的培养,成为造福社会的人才;质量为本是指学校的毕业要求是红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降低,这关系到学校办学的生命线。
华中科技大学出台的本科生不达标转专科的新校规,其实是让不达标的本科生在转专科和退学之间二选一,这给不达标的本科生多了一种选择,也给他们提供了某种缓冲余地,在顺利毕业和退学之间设置了梯度:作为“校内安排”的制度机制设计,它承认此前的课程和学分,让一些落后的学生免于推倒重来,颇显人性化。
“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对于所有的大学生都是一种警示与提醒——努力成为更强大的自己,不要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保持一种不被淘汰、难以被替代的竞争力,大学生才能自信、从容地离开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