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第一章 政治·巩固提升训练一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指新旧事物交替变更,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停滞不前。强调的是时间具有一维性、具有不可逆性。
A项:“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出自杜甫的《小至》,意思是:天时和人事逐日相催,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体现了时间过得很快,时间的不可逆性。与题干所体现的哲学原理一致。
B项:“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出自陈与义的《襄邑道中》。意思是:躺下来看,好像漫天的云都是不动的,却不知道,云其实是和我一起向东而行。这句诗说的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的观点,与题干所述不符。B项错误。
C项:“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王冕的《墨梅》,意思是: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句话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与题干所述不符。C项错误。
D项:“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出自毛泽东的《七古·残句》。意思是:我自信我的人生有200年,我游泳能游3000里。这句话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与题干所述不符。D项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
2.D[解析]③④:面对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劳动者要积极转变自身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因此,选择D选项。
[此处有坑]①:推动更高质量就业的主体是国家,不是劳动者。
②:题干中旨在说明不断涌现新职业,与提高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无关。
3.C[解析]由“归雁”到“雁阵”,“归雁”意味着只是个别现象,“雁阵”意味着归乡的人口数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说明事物发展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选择C选项。
[此处有坑]A项:该观点过于夸大了创新思维的作用,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中的决定性力量。同时该选项表述与题干传递的信息不相符。
4.D[解析]“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意思是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地球在宇宙的天际运行,人坐在地球上放眼天外,等于巡视宇宙,可以看到无数像银河那样的星系。因为地球在无时无刻的自转和公转,人坐着不动是静止状态,但是整个地球又是一直在运动着,即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因此,选择D选项。
[此处有坑]A项:物质运动存在客观性,因为构成运动的本体物质包含客观性。时空本身也是物质,不存在主观性。
5.A[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并决定其变化发展的方向。“民以食为天”说明物质资料的重要性,人民只有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所以,人们只有在解决好衣食住行后,才会从事政治、宗教这些活动。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C项:社会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
6.A[解析]宋玉在形容东家之子的美貌这样说道,这名女子的身材体重刚刚好,稍微重一点就太过肥胖,轻一点就太过清瘦。假如化妆施以脂粉就显得太白,用口脂(类似于口红),就会显得嘴唇太红。这位美女一切都刚刚好,是最完美的,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把握事物的度,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因此,选择A选项。
7.A[解析]这里“规定”“使命”和“任务”指的是人生责任。每个人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无论是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逃避、推卸自己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责任。因此,选择A选项。
8.D[解析]诡辩论是违背逻辑规律而做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在宣传中论证一个命题或说明一个问题时,诡辩论者不去如实地以有力的逻辑力量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而是从主观出发,以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相干的一些现象制造虚假的联系、因果关系和主从关系,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目的,为其荒谬的言论制造一种骗人的推理形式。诡辩论是形而上学的变种,它是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因为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歪曲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狼和小羊是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讲述的是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狼找各种无中生有的预设理由(借口)想吃小羊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面对像狼一般的坏人,无论你和他说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坏人是不会和你讲道理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并让自己不断强大。因此,选择D选项。
9.A[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具体说来,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过程。一个事物既包含维持其存在的肯定一面,也包含着促使它灭亡的否定一面。而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因此,通过否定、否定之否定,现存事物必然灭亡实现发展。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题干这句话中,体现了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B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是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与题干不相符。
10.A[解析]必然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是说人在科学认识和正确掌握了必然之后,可以在必然中自由行动,也就是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统一。A项正确,符合题意,当选。
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B项:“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11.D[解析]A项: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理想的客观必然性就是理想作为一种想象,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正确地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合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但如果理想不能正确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不遵循客观规律,是不一定能实现的。A项:“实现必然性”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
B项:如果理想正确地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合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不可实现性”表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
C项:理想具有社会性。理想的社会性是指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理想本身就超越了客观,但它又要基于现实之上,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拿出措施然后去做才能实现。单纯说“超越客观性”表述片面。C项错误。
D项: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理想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D项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
12.A[解析]B项:周而复始出自《文子·自然》,意思是:宇宙法则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体现了永恒发展的辩证观点。B项正确。
C项:矛盾同一性体现在:(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老子》,意思是: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福和祸是一对矛盾,体现了福祸之间的转化,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C项正确。
D项:“美人抱瑶瑟,仰视河汉明”出自明代刘基的《感怀·二首》,“仰视”的意思是:抬起头向上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出自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俯察”的意思是:俯下身去看。“仰视俯察”启示我们要多方仔细地观察。体现了辩证法中全面看问题的观点。D项正确。
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A项:“水火不容”出自《汉书·郊祀志下》,意思是: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比喻人与人之间有仇恨,不能在一起。水和火是一对矛盾,“水火不容”只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性,但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是诡辩论观点。
13.D[解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和标志,改造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其实就是改造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D项符合题意,当选。因此,选择D选项。
[此处有坑]A项:“通过现象把握本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题干中问的是如何改造主观世界。
14.C[解析]A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以说实践是从认识中得出来的,而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本题强调的是认识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与题意不符,A项不当选。
B项:针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认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属于认识论范畴,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表述错误,B项不当选。
C项: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再到20世纪30年代,直至现在,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表明,真理具有相对性,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C项表述正确,当选。
D项: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它们性质是不同的,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的发展通过真理和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表述错误,D项不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15.D[解析]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次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就是说认识最终用于实践是认识完成的标志,D项:利用发展出来的理论又发现了新黑洞,正是将认识用于实践。因此,选择D选项。
[此处有坑]C项:发展出来的理论被新的观测记录所验证,说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它俩相互渗透。但理性认识有待应用于实践,所以认识尚未完成。
16.C[解析]A项:“理想就是现实”说法错误,理想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A项说法错误,因此不当选。
B项:“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是丑陋的”说法太过绝对,只要努力,现实也可以是美好的。B项说法错误,因此不当选。
C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1)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2)理想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3)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人们在理想中追求的东西,在现实中还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理想总是美好的,可是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差别,必然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如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力量,对理想发生动摇,陷入苦闷和彷徨。所以,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C项符合题意,当选。
D项:“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说法太过绝对,信念属于意识范畴,有了信念还需要实践,只有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理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D项说法错误,因此不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17.B[解析]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进行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新技术的发明体现出创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因此,选择B选项。
[此处有坑]D项:科学理论是对某一科学领域所作的系统解释的知识体系,由系列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总结,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学说体系,因此实践检验是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科学理论产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题目并没有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8.A[解析]A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梦想作为一种意识状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助推人们成功改造世界。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助推人们成功改造世界。错误的意识不能助推人们成功改造世界。所以忽视了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A项正确。
B项: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指导人们能动认识世界,没有体现忽视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双重性。B项错误。
C项:意识要想转化成物质力量需要经过实践,不能直接转化成物质力量。C项错误。D项:梦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没有体现忽视意识的反作用。双重性。D项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
19.C[解析]“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是说自私是私有制的产物。“当人们开始思考时,恰恰相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归大家”,说明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私有观念是一种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后的产物。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后,私有观念将会消灭。所以自私不是一切人的本质的属性。C项正确。因此,选择C选项。
[此处有坑]B项:自私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并不是天生的,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20.C[解析]题干中强调“按酬付劳”这是一种雇佣思想,与按劳分配有本质的区别。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将劳动所得全部分配给劳动者,不产生剩余价值。所以题干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利益上是统一的,过分地强调等价交换,也是忽视主人翁意识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割裂开来的表现。因此,选择C选项。
[此处有坑]B项:不是没有认识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联系,而是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割裂开来。
21.C[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反映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A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意思是: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B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意思是: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体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哲学道理。B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C项:“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日出行》,意思是: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皆由自然。反映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这句诗词和题干诗句蕴含的哲理相同。C项与题意相符,当选。
D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意思是: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体现了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影响的哲学道理。D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22.B[解析]“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晁错论》,意思是: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重视事物量变的积累,防微杜渐。B项与题意相符。因此,选择B选项。
23.D[解析]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一切哲学都具有阶级性,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哲学都是代表少数剥削者利益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代表无产阶级。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未打破传统哲学“阶级性”的特征。D项错误。A、B、C项说法正确,不当选。因此,选择D选项。
24.D[解析]A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思是白天头脑里所想到的,就是夜间做梦所见到的。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物质决定意识,与题意无关。A项错误。
B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比喻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
C项:“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质量互变规律。C项错误。
D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种什么,收什么。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规律的客观性”“矛盾的特殊性”“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D项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
25.C[解析]必然王国是指人们没有掌握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之前,行为活动受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盲目力量支配和奴役的状态,是指人类活动由于未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而盲目地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因而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因此,选择C选项。
[此处有坑]A项: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奴役,成为自然界、社会和自身的主人的社会状态。与题干无关。
26.D[解析]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共性、普遍性,表现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要大体上经过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但某些落后的部落、民族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有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这种现象体现的不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而是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因此,选择D选项。
27.B[解析]A项: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客观世界,都是客观存在,不是精神范畴。A项错误。
B项:自在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自然基础,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项正确。
C项:世界都是客观的范畴。C项错误。
D项:客体是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主体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哲学上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D项错误。
因此,选择B选项。
28.D[解析]A项:“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的意思是登山的时候才发觉天空的高和宽广,到了海边才知道海的无边无际,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
B项:“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指世间的一切好事,从来很难顺利实现,就像瓜一样,成长期间一直很苦,到熟时才会甜。强调一种奋斗精神。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
C项:“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的意思是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险,总会有人去跋涉攀登;不管水有多深,江有多阔,总会有人摆渡。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
D项:“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意思是立下的志向要坚定不要遥不可及,成功宁可时间久一点也不要急于求成。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的意思是把水滴在岩石上,天长日久,就会穿出一个小洞。形容任何事情只要努力了就会成功。同样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二者体现了相同的哲学原理。D项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
29.C[解析]“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意思是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也就是说,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变换角度,多维度地去认识事物。
A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不断地输送活水啊。体现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意思是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这体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联,只有琴与指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琴声。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说明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与题干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与此诗最接近。
因此,选择C选项。
[此处有坑]D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觉得肤浅,要彻底弄懂,非亲自实践不可。体现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30.C[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具有主体性。价值评价也属于认识,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事物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以及人自己对这一情况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他的评价也就怎样。题干中人与狼对钻石戒指的需求和感受不同,对钻石戒指的评价也就不同,是因为认识具有主体性,所以对钻石进行价值评价的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C项符合题意,当选。因此,选择C选项。
[此处有坑]B项:钻石对不同的人来说具有的价值是不变的,而对不同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评价。
31.A[解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克服主观主义。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的是客观地运用理论,并承认客观的实践结果。因此,要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必须避免主观臆断,坚持客观主义。因此,选择A选项。
32.D[解析]A项:“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出自《庄子·天下》,是战国时名家辩论的命题。意为:太阳刚升到正中就开始西斜;事物刚产生就趋于死亡;表现出了物质的绝对运动的特点,但忽略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这是一种诡辩论,与苏东坡观点不相符。
B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所说,他在强调世界的绝对运动时,否定了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这种诡辩论,与苏东坡观点不相符。
C项:“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意为:每天太阳下山月亮就升起,每天月亮消失太阳就出来。日月更换的过程中就成就了明天,冬天走了夏天来,夏天走了冬天又出现,冬夏交替预示着岁月变迁。强调世界的绝对运动时,否定相对静止,属于诡辩论。
D项:苏东坡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意为: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这诗句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项与苏东坡观点相近。
因此,选择D选项。
33.A[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创造历史时受自己所处社会的生产力、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无论是所谓英雄人物,还是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都具有社会制约性。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D项:宿命论是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偶然因素造成,是不可预测,不可预知而又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一种命观。
34.C[解析]题干中“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的意思是太依赖书籍会造成误解,经历了事情后渐渐就会分辨是非黑白,主要是说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即实践,知即认识,说的是认识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认识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B项:“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说的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认识获取的途径是多样的,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事,强调的是认识、知识的重要性,未涉及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C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表明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具体蕴含的哲理侧重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与题干反映了相同的哲理。C项正确,当选。
D项:“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意思是学习要付诸行动才能终止,去做了才会明了。具体蕴含的哲理侧重于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具有相对性,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完善。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此处有坑]D项:“学至于行而止矣”虽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与题干哲理不同。
35.C[解析]A项:“读万卷书”体现认识;“行万里路”体现实践,A项排除。
B项:“纸上得来”体现认识;“躬行”体现实践。B项排除。
C项: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没有反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因此,选择C选项。
[此处有坑]D项:“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反映了知与行的关系。而题干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6.A[解析]“旅游开发会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与“旅游者的到来或多或少会对旅游资源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在开发过程中,这种影响也在所难免”表明一件事有利弊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A项当选。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D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37.D[解析]“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出自孔融的《论盛孝章书》,指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说明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倍加珍惜在位的时间,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多为群众办实事”说明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选择D选项。
[此处有坑]A项: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不可逆性。
38.A[解析]滴水穿石,是指水滴不断地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量变是事物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因此,选择A选项。
39.B[解析]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而不能以形式的新旧、出现时间的先后和一时力量的强弱来划分。题目当中新旧理念的确立与废除体现了发展的实质。因此,选择B选项。
[此处有坑]A项: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题干无关。
40.C[解析]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最早是由列宁提出来的,他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批评匈牙利共产党员库恩·贝拉时写道:“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因此,选择C选项。
[此处有坑]A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41.B[解析]某美食视频博主在海外走红,不同肤色的人们对她所讲述的中国美食文化产生共情共鸣,首先源于她本身对于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只有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才会向他人讲述中华文化。其次体现出了她对于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正是相信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才让她有自信去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①③正确。因此,选择B选项。
[此处有坑]②④:题干中未提及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比,所以没有体现文化的优越性;也没有提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42.D[解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从而实现事物的质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指淘金要千遍万遍地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指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连金属和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成花饰。这两句诗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因此,选择D选项。
43.A[解析]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体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体现的是特殊性,“用‘乡土味道’赋能乡村振兴”体现的是普遍性。即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因此,选择A选项。
44.A[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D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指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要应用到实践中去。而题干强调的是认识的来源。
45.B[解析]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性质依次为原始公社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制、生产资料封建地主私有制、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社会划分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形态。因此,选择B选项。
[此处有坑]A项: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但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
46.A[解析]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据此,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不是先天固有的“善良意志”,不是神的启示,也不是人性的自然表现,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但不是仅受经济关系制约。故B、C、D项说法错误。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C项:道德的本质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故“仅受经济关系制约”表述片面。
47.C[解析]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类主观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A、B、D三项的上古神话都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反映出人类主观能动性这一哲学道理。而C项中“刑天舞干戚”主要突出的是“刑天”誓戮天帝以复仇的一种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并未涉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因此,选择C选项。
48.A[解析]A项:“读万卷书”体现要重视间接经验,“行万里路”体现要重视直接经验。对应正确,当选。
B项:“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基层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对应错误,排除。
C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家庭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稳定发展。体现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对应错误,排除。
D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意是说如果不能厉行礼、义、廉、耻这治国的四大纲纪,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未体现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D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未体现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9.B[解析]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大局”的重要论述,体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宏观战略眼光和辩证思维能力,为各级领导干部研判趋势、把准方向,保持定力、掌控大局,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①③符合题意,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
50.B[解析]题干观点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的产生是由天地合以及阴阳接而起的,这种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C、D项均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因此,选择B选项。
51.A[解析]“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体现了实践的作用,①正确。“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质的飞跃,②正确。因此,选择A选项。
[此处有坑]③④:题干未体现联系和发展的观点,③④排除。
52.B[解析]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因果联系等。这一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外卖订餐软件平台兴起”导致方便面的销售量呈现“断崖式”下降,体现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
[此处有坑]C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题干未体现,排除。
53.A[解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伟大实践中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因此,选择A选项。
54.C[解析]A项:“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意思是花儿即使凋谢,第二年又能再次盛开,而人却不同,过一天就少一天,少年时光一去不复返。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排除。
B项:“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意思是一天中没有两个早晨,时间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同时。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排除。
C项:“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意思是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过去,流逝飞快。未体现时间的一维性,当选。
D项:“盛年不再来,岁月不待人”意思是人的青壮年时期倏忽即过,再也不会从来,岁月流逝,它是不会停下来等待一个人的。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55.C[解析]“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意思是安心修禅不必一定身在山水之间;浇灭了心中的燥火,身体自然会感觉清凉,强调人的主观精神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ABD项均体现的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学原理。因此,选择C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
1.AD[解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是指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体现的哲学道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项:“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意思是细小的水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硬邦邦的木头锯断,体现的哲学道理与题干一致。D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是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体现的哲学道理与题干一致。因此,选择AD选项。
[此处有坑]C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出自《老子》二章,意谓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是互相对立而形成,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
2.BD[解析]B项:根据材料中的“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可以看出,党的建设要各个方面全面推进,体现了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B项正确。D项:题干中以党的政治建设为重点,体现了办事情要分清主次,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有机结合。D项正确。因此,选择BD选项。
[此处有坑]C项: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但是本题体现的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非矛盾的主次方面。
3.ABCD[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第三,符合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第五,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因此,选择ABCD选项。
4.ABD[解析]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B、D项符合题意,当选。C项:马克思主义认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良推动历史发展,与革命不是完全对立的。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不当选。因此,选择ABD选项。
5.CD[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体现了物质具有可知性,与列宁的观点一致。“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列宁的观点一致。因此,选择CD选项。
[此处有坑]B项:“世界起源于原子”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列宁的观点不一致,列宁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6.BC[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指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事物自身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矛盾斗争推动事物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B项:从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包括奴隶制、封建制)的过渡,即实现、完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否定;从资本私有制这个私有制最高形式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迈进,则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否定。由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更高级的共产主义公有制,人类完成两次否定过程,达到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实现人类社会一个圆满的结局。B项符合题意,当选。
C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和继承,属于否定之否定,C项符合题意,当选。因此,选择BC选项。
[此处有坑]A项:水到冰再到水的过程只是表现形态的不同,并没有扬弃的过程,没有体现发展,不属于否定之否定。
D项: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身内部的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阴天—下雨—天晴属于天气变化,没有体现扬弃,不属于否定之否定。
7.AD[解析]A项:“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是指事物的各种名称,并不是天生造成的,必须依据客观事实。事物的各种客观名称、名义不是想当然地凭空生成的,它必定是从事物的客观实践情况中得出来的。A项正确。
D项:“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是指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唯物史观。D项正确。
因此,选择AD选项。
[此处有坑]B项: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体现了实践的观点。
C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体现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8.ABCD[解析]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因此,选择ABCD选项。
9.ABCD[解析]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3)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1)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2)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3)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选择ABCD选项。
10.BCD[解析]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因此,选择BCD选项。
[此处有坑]A项:主观性是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而非物质运动规律的特点。
11.BC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为现代科学创新提供哲学论证;分析和解决现代科技革命进程中的新问题。B、C、D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帮助科学工作者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负面干扰,帮助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摒弃错误的科研观念和方法,进而帮助科学工作者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少走弯路。因此,选择BCD选项。
[此处有坑]A项:夸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
12.BD[解析]题目中的“必需品”等词都是指物质,“道德”是指意识。
B项: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有一定相关关系,但是并不完全等同。“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是属于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B项正确。
D项:题目中说“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即说明如果没有饮食、衣服等生活中的必需品,道德就无法存活,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德行的决定作用,因而具有唯物主义倾向。D项正确。
因此,选择BD选项。
[此处有坑]A项: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幸福的获得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并非不可取和不现实的。
C项:“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意思是道德存在像身体一样,需要物质生活条件,缺少条件,道德无法维持,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并非唯心主义观点。
13.BD[解析]B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传统家风教育虽是一家之教育,但都包含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适用的道德内容,这一点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B项正确。
D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加强传统家风教育,即借助传统家风对个人道德观念树立的针对性作用,使之道德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项正确。
因此,选择BD选项。
[此处有坑]A项: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题目中未体现这一观点。
C项: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研究问题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也要研究次要矛盾。当研究单个矛盾的时候,既要研究主要方面,也要研究次要方面,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题目中未体现矛盾的不平衡性。
14.ABC[解析]在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牛顿这样描述绝对空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且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跟绝对时间一样,绝对空间也是独立于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就像一个舞台一样,即便没有演员上台表演,舞台依然独立且永远地存在着。
A项:通过题干“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且永远是相同的”这句话可以得知,牛顿认为空间具有绝对不变的特性。A项符合题意,当选。
B项:通过题干“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的这句话得知,牛顿认为空间与物质是没有关系的。B项符合题意,当选。
C项:从题干牛顿的观点可以得出,牛顿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绝对空间”观,否认了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C项符合题意,当选。
因此,选择ABC选项。
[此处有坑]D项:题干中牛顿的观点否认了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因此,“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表述错误。
15.ACD[解析]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包括:(1)两个观点:联系与发展;(2)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3)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A项:质量互变规律是指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出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比喻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观点。A项正确,当选。
C项: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出自《大学》,意思是:国君的家族里实行仁爱,一个国家也会兴起仁爱;国君的家族里实行谦让,一个国家也会兴起谦让;国君一个人贪婪违逆,一个国家就会犯上作乱。表现了家和国的关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C项正确,当选。
D项: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祸兮福倚,福兮祸伏”出自《道德经》,意思是:灾祸之中隐含着幸福,幸福之中潜藏着灾祸。说明“福”和“祸”可以相互转化,体现矛盾的同一性。D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ACD选项。
[此处有坑]B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意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这句话认为“天”和“道”是世界本原,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辩证法。
三、判断题
1.×[解析]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二者都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故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不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①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引进到认识中来,承认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②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认识论发展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③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满足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能说明世界,还能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因此,本题错误。
[此处有坑]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说,两者都坚持可知论的立场。
2.√[解析]在唯物辩证法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因此,本题正确。
3.√[解析]《郑人买履》反映了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的哲学原理。反对教条主义。《邯郸学步》反映了一味模仿别人,盲目学习他人经验,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的哲学原理,反对的是经验主义。因此,本题正确。
4.√[解析]由于联系具有多样性,从而导致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呈现不同的特点,所以同一物品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属性。比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都是同一个橘子,只是因为“淮南”和“淮北”不同环境的差异,就导致了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发生。因此,本题正确。
5.√[解析]“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谛,也为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指明了方向。即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时代,只有充分融入时代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作为,才能够实现价值,获得成功。因此,本题正确。
6.×[解析]这句话主要是说概念对于思维的重要性,因为概念是人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对这种概念我们应当辩证地看,而不能过分夸大概念。脱离现实物质本身,把概念神化,这是由于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并不是单一的、无条件的,而是多方面的、有条件的,即不同人对同一事物认识不同。如果过分夸大概念,就会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从而导致陷入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导致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因此,本题错误。
[此处有坑]此题注意区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
7.√[解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哲学思想,所以说这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其次,唯心主义在过去也有它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特定的时间里也起到过作用,所以说它是一朵花。最后,因为唯心主义在根本上来说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对人类的认识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因此,本题正确。
8.√[解析]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因此,本题正确。
[此处有坑]此题题干中虽然出现了“只能”绝对词,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所蕴含的方法论就是要求人们在面对不同的矛盾时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解析]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客观必然性即合规律性,自觉选择性即合目的性。因此,本题正确。
10.√[解析]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与题干内容表述一致。因此,本题正确。
公众号粉丝专享礼
② 私信“时政周报”领取时政每周讲义+模拟题
③ 私信“公基珍题”领取公基历年试题
扫码关注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