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国招考信息
您当前位置: > 事业单位官网 > 备考资料 >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11.6)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11.6)

2025-11-06 16:06:00 |文章来源:华图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考试网

立即领取

【导读】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11.6),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事业单位考试考情政策解读,点击领取备考资料,更多事业单位考试资讯请关注(htshiyedanwei)公众号,欢迎加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交流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全国各地企微群  参加刷题、模考、领取备考资料,考编路上不孤单!

一、单选题

1. 下列情形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

B.唐太宗李世民的案桌上摆着一盘新鲜葡萄

C.诸葛亮拜读贾谊的《过秦论》,吸取秦国灭亡的教训

D.霍去病带兵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士兵靠烤红薯充饥

【答案】D

2. 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

A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 。此句重点在于借燕子栖息环境的改变,抒发对历史变迁、繁华不再的感慨。从历史角度看,它没有涉及到魏晋时期选官制度致使社会阶层固化这一核心要点,只是描绘了一种世事变化的景象。A项错误,排除。

B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该诗句主要聚焦于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反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然而,它并没有针对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所引发的阶层固化问题进行描述,更多强调的是贫富生活状态的差异。B项错误,排除。

C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此句生动展现了诗人科举高中后的欢快心情,围绕的是个人在科举成功后的喜悦感受。与魏晋时期以门第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阶层固化毫无关联。C项错误,排除。

D项:“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出自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其二》。诗中“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直接点明了魏晋时期选官重门第的弊端,世家大族子弟凭借出身轻易占据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因门第限制只能沉沦下僚,精准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D项正确,当选。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拓展: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在设立之初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后期逐渐被门阀士族掌控。在这种制度下,门第成为选官的关键因素,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社会阶层严重固化,阻碍了社会的正常流动和发展。“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等诗句正是对这一不合理现象的生动反映,让后人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 历史文献中对众多人物有着丰富记载与评价。《后汉书》记载“(他)性矜严,好洁清,进退必以礼,任重道远,志行高洁。”关于这段记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种对人物品行的描述,有助于了解当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B.若该人物曾获朝廷赐爵,其爵位名称可能与封地、功绩等相关

C.此类人物传记记载通常会出现在纪传体史书的“本纪”部分,专门记录帝王事迹

D.从记载风格看,符合纪传体史书通过人物事迹反映历史的特点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

A项: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物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等往往会受到当时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影响与约束。《后汉书》对人物“性矜严,好洁清,进退必以礼,任重道远,志行高洁”这般品行的描述,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时社会所倡导和尊崇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人们在评价人物时,会以这些标准为参照,所以通过对人物品行的记载,后人能够深入洞察当时的社会道德风貌。A项正确,排除。

B项:古代的爵位制度是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在赐予爵位时,有着一套较为完备的考量机制。封地是确定爵位名称的常见依据之一,若某人在某一特定地区拥有重要影响力或做出突出贡献,可能就会以该地作为其封地,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爵位。同时,功绩也是关键因素,比如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或者在治理国家、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卓越成就,都可能成为获爵的依据,爵位名称也会与之相关联。B项正确,排除。

C项:纪传体史书有着严谨的体例结构。“本纪”在这种史书体例中,其核心功能是专门记述帝王的生平事迹、政治活动、重大决策等,旨在展现王朝的兴衰更替以及帝王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而题干所描述的并非帝王,而是普通人物。按照纪传体史书的常规编排,关于这类人物的传记通常会被收录在“列传”部分。“列传”广泛记载了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有影响力或有特殊事迹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从不同侧面丰富和补充历史。C项错误,当选。

D项:纪传体史书区别于其他史书体例的显著特征,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构建历史叙述。《后汉书》中这段对人物性格、品行等事迹的记载,不仅仅是对个体的简单描述,更是通过这个人物的形象,折射出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如社会风气、文化氛围、人际关系准则等历史信息。这种以人物事迹反映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更加生动具体,也更能让读者深入理解特定时期的社会全貌。D项正确,排除。

本题是选非题,因此,选择C选项。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赋税

B.军事上实行将兵法精简合并,军队设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C.以南伐之名迁都洛阳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D.文化上实现汉字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历史知识。

第二步,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军事方面主要是实行三长制配合均田制,同时整顿吏治等,而“将兵法精简合并,军队设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强兵措施里的“将兵法”相关内容,并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军事措施。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北魏孝文帝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这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国家将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等。该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选项A说法正确。

C项:北魏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洛阳地处中原地区,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迁都洛阳有利于北魏政权更好地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维护政治稳定。所以选项C说法正确。

D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文化上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包括使用汉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所以选项D说法正确。

5. 下列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卧薪尝胆——晋文公

B.一字千金——吕不韦

C.风声鹤唳——白起

D.纸上谈兵——沈括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知识。

第二步,“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组织众多门客编写《吕氏春秋》,书成后将其置于咸阳城门,宣称若有人能对书中文字增删一个字,便给予千金赏赐。这充分体现了吕不韦对该书质量的自信,也反映出当时对文字精准度的极高追求。该典故对应的历史人物正是吕不韦,所以B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卧薪尝胆”这一典故,源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为了复国雪耻,睡在柴草之上,每日尝苦胆以激励自己。其核心在于勾践通过这种极端方式铭记苦难、奋发图强。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另一位重要诸侯,与“卧薪尝胆”毫无关联。所以A项错误。

C项:“风声鹤唳”源自《晋书·谢玄传》。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遭受惨败,在逃亡途中,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误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内心充满恐惧与惊慌。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与这一发生在东晋时期的典故没有关系。所以C项错误。

D项:“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幼学习兵法,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他只会照搬兵书理论,不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大败。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与“纸上谈兵”所指的赵括毫无联系。所以D项错误。

二、多选题

6.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关于中央集权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官制为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是秦始皇

D.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为民权至上、民意至上

【答案】AB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一制度体系中,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分封制下地方权力世袭且独立性强的格局。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权力较大,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而郡县制使得中央能够直接掌控地方官员的任用,地方权力被大大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强化,政令能更有效地传达和执行,所以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官制为郡县制,A项正确。

B项:三公九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官制方面的体现。三公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九卿则分管诸如宗庙礼仪、宫廷警卫、皇家车马等各项具体事务。这种分工明确的设置,既保证了各项政务有人负责,又使得官员之间相互配合与牵制,权力最终集中于皇帝手中,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所以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B项正确。

C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对广阔的疆域和复杂的局势,为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构建起一套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中央管理体系;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和皇帝,因此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是秦始皇,C项正确。

D项:中央集权制度强调的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最终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皇权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意志主导国家的决策和走向,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民众的权力和意愿往往被忽视,并非是民权至上、民意至上,所以D项错误。

因此,选择ABC选项。

7.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七国之乱

D.昭君出塞

【答案】A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文景之治”源自《史记·平准书》,是西汉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阶段呈现的治世。汉初经济凋零,社会残破。文景二帝在位时,秉持勤俭理念治理国家,积极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他们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使得经济逐步复苏并稳定发展,社会秩序趋向安定,百姓生活渐趋安稳,故而“文景之治”发生于西汉时期。A项正确。

C项:“七国之乱”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为加强中央集权,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景帝三年(前154 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触动了诸侯王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C项正确。

D项:“昭君出塞”出自《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是西汉元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并自请为婿,汉元帝将宫女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单于表示愿永保边境安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CD选项。

【拓展】B项:“光武中兴”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的治世。刘秀建立东汉后,致力于恢复社会生产,采取诸多举措,如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吏治、释放奴婢等,使得社会逐渐走向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该事件明确发生于东汉,并非西汉。B项错误。

“文景之治”通过休养生息,极大地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文化繁荣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七国之乱”的平定,沉重打击了地方诸侯国势力,有力加强了西汉中央集权,推动了政治格局的稳定;“昭君出塞”促进了汉族与匈奴族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融合,增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些历史事件都是西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深刻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

8. 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古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有:

A.丝绸

B.茶叶

C.瓷器

D.药材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丝绸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制作工艺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逐渐繁荣,丝绸凭借其华丽的外观、优良的品质,成为古丝绸之路上向外输出的标志性商品。在罗马帝国等西方地区,丝绸极为珍贵,甚至被视为贵族的专属用品,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交流。A项正确。

B项: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茶叶逐渐走向西方世界。不同种类的茶叶,如绿茶、红茶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养生功效,在西方社会受到广泛欢迎,成为日常生活饮品之一,也成为贸易中的热门商品。B项正确。

C项: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绝伦的造型闻名遐迩。从唐代起,瓷器就大量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海外。其独特的质地和丰富多样的装饰风格,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商品。C项正确。

D项: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在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中,诸如人参、枸杞、麝香等珍贵药材被传播到西方。这些药材凭借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为西方的医疗和养生领域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思路,受到当地市场的青睐。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BCD选项。

【拓展】古丝绸之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贸易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的输出,展示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和精湛技艺,同时西方的文化、艺术、科技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促进了双方的相互学习与进步,共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三、判断题

9. 北宋时期的“熙宁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为目标,其主要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熙宁变法”发生于北宋宋神宗统治时期,由王安石主导推行,目的是改变北宋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不利局面,实现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的目标。青苗法是在青黄不接之际,官府向农民提供贷款、贷粮,收取一定利息,这既避免农民受民间高利贷的过度剥削,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使政府在不额外加重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充实国库,一定程度缓解了北宋的财政危机。募役法对传统差役制度进行变革,将百姓轮流服役改为官府雇人应役,费用由主户按户等分担,原本免役的特殊群体也需缴纳助役钱。这一举措让农民能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保障了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拓宽了政府的财政来源。方田均税法着重于对土地的清查与整理,通过精确丈量土地,确定各户土地数量,并依据土地的地势、土质等条件划分等级,以此制定合理的税额。这一措施有效查出大量隐匿不报的土地,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赋税负担,减轻了农民不合理的赋税压力。这三项措施均围绕变法目标展开,是“熙宁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题干表述正确。

因此,本题正确。

10.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主导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均为突厥族人。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安史之乱”作为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于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这是一场极具破坏性的内战,安禄山与史思明是这场叛乱的主导者。安禄山是营州柳城杂胡,其母系为突厥人,在民族构成上与突厥有紧密联系;史思明同样出身营州柳城杂胡,明确属于突厥族。他们利用当时唐朝统治内部存在的诸多腐败现象以及各种矛盾,发动了这场大规模叛乱。叛乱持续长达八年,给唐朝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沉重打击。在经济领域,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大量农田无人耕种而荒芜,商业活动停滞,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人口数量锐减,北方地区受创尤为严重。从政治层面看,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力量被极大削弱,地方藩镇势力趁此机会迅速崛起,形成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幅下降。军事上,唐朝军队在长期战乱中损耗巨大,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场战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唐朝自此元气大伤,再也无法重现往日的繁荣昌盛。所以,“安史之乱”主导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均有突厥族背景这一表述与史实相符。

因此,本题正确。

【拓展】“安史之乱”在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长河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政治格局演变角度而言,它打破了唐朝前期相对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模式,地方藩镇势力坐大,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唐朝后期陷入了中央与藩镇之间长期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经济方面,北方经济遭受的严重破坏促使经济重心加速南移,南方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改变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文化领域,社会的剧烈动荡使得文学创作风格发生显著转变,从前期以浪漫主义为主流逐渐向现实主义过渡,众多文人的作品开始聚焦于社会的苦难、人民的悲惨生活,像杜甫的诗作就成为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疮痍与人民的疾苦,为后世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手机端链接:https://m.sydw8.com/2025/1104/532097.html

扫码关注事业单位考试公众号,招考信息抢先看,备考资料送不停!

(编辑:zhongpen)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课程推荐
图书推荐

公众号

客服微信

关注微博

最新公告
备考资料
报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