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认为:感到孤独意味着这个人形单影只。但实际上,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也可能在人群拥挤时感到孤独。因为
2021-08-26 15:32:45 |文章来源:华图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考试网
【导读】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认为:感到孤独意味着这个人形单影只。但实际上,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也可能在人群,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事业单位考试考情政策解读,点击领取备考资料,更多事业单位考试资讯请关注(htshiyedanwei)公众号,欢迎加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交流群: 参加刷题、模考、领取备考资料,考编路上不孤单!
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认为:感到孤独意味着这个人形单影只。但实际上,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也可能在人群拥挤时感到孤独。因为孤独来自于人们“拥有的联结”与“渴望的联结”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可能被他人围绕,却因为渴望某种联结而不可得,于是感到孤独;而独处则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此时此刻只有我一个人”。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建立联结是避免孤独的重要途径
B.人类孤独感产生的真正心理机制
C.孤独感与是否独处没有必然联系
D.主观感受和客观状态之间的关联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援引观点“人们认为孤独感意味着形单影只”。接下来通过“但实际上”进行转折,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即“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在人群拥挤时却可能感到孤独”。后文进行原因分析,“孤独感”和“独处”是不同的两种状态。文段为“分—总—分”结构,第二句是主旨句,重点说明“孤独感与是否独处没有必然的关系”。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建立联结”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出如何避免孤独。B项:对应后文原因分析的内容,非重点。D项:对应后文原因分析的内容,非重点,且没有点明文段主体词“孤独”和“独处”。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
手机端链接:https://m.sydw8.com/2021/0826/393418.html
扫码关注事业单位考试公众号,招考信息抢先看,备考资料送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