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国招考信息
您当前位置: > 事业单位官网 > 备考资料 >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9.3)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9.3)

2025-09-03 08:43:50 |文章来源:华图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考试网

立即领取

【导读】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9.3),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事业单位考试考情政策解读,点击领取备考资料,更多事业单位考试资讯请关注(htshiyedanwei)公众号,欢迎加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交流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全国各地企微群  参加刷题、模考、领取备考资料,考编路上不孤单!

一、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兴衰历史周期率,其哲学基础在于认识到什么?()

A.事物发展是永恒不变的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D.事物发展是自我扬弃的过程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A项: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处于永恒发展变化之中的。“事物发展是永恒不变的”这种观点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念,属于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变革创新,积极适应时代变化,推动自身和国家的发展,并非秉持这种静止不变的观念。所以中国共产党跳出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哲学基础不是此观点,A项错误。

B项: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自身与人民群众、社会发展各方面等存在着普遍且客观的联系。党意识到只有紧密联系人民群众,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联系规律,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实践举措,才能跳出兴衰历史周期率。所以该项符合中国共产党跳出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哲学基础。B项正确。

C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重要原理。但中国共产党跳出兴衰历史周期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对主要矛盾的把握。在实际发展中,党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政策和策略。仅强调主要矛盾过于片面,不能完整解释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哲学依据,C项错误。

D项:事物发展是自我扬弃的过程,这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即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确实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但跳出兴衰历史周期率不能单纯归结于自我扬弃。党还需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联系和规律,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理论与实践。该项表述过于片面,不能作为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核心哲学基础,D项错误。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选项。

2.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的经政治问题不但是本国问题,更会殃及其他国家。下列选项中与题干无关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D.外因会引起事物发展变化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三大规律知识。

第二步,题干表述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社会是一个整体,一国的经济政治问题会影响其他国家,体现的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外部因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AB项:直接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与题干内容相关。AB项排除。

C项: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因素是根本原因,而题干重点讨论的是国家之间的外部联系和相互影响,与“内因”无关。C项当选。

D项:题干中“一国问题殃及其他国家”体现了外部因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与题干相关。D项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3.下列诗句中,与“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离去后再也没有回来,只有白云千百年来依旧悠悠飘荡。这句诗深刻地体现出时间的流逝,过去的黄鹤离去便不再重现,如同过去的事物消逝无法追回,与题干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所蕴含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过去已经消逝且无法挽回的哲理高度一致。都通过对具体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事物变化和时间不可逆的感慨。B项正确,当选。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重点在于描绘友人离去时,诗人望着友人船只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视野尽头,主要传达的是送别友人时内心的不舍情感。从哲学角度分析,此诗句没有着重体现出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变化以及过去事物消逝不可追的哲理,与题干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所表达的事物不断发展、过去不再复返的哲理不同。A项错误,排除。

C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意在批判那些不懂国家兴衰、依旧沉迷于靡靡之音的商女,主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从哲学层面看,该诗句没有涉及到事物发展变化以及时间流逝导致事物变迁的哲理内容,与题干所蕴含的哲理没有直接关联。C项错误,排除。

D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句强调了人类生命一代又一代不断延续,没有尽头,而江上的月亮却年年看起来都差不多,体现的是人类生命的短暂与宇宙自然的永恒相对比。与题干诗句相比,题干更侧重于事物变化的无常以及过去事物的不可复返,而这句诗重点在于生命与自然的循环和永恒,二者哲理侧重点明显不同。D项错误,排除。

4.矛盾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下列词语反映出对矛盾的否认和掩盖,违背了矛盾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的是:

A.未雨绸缪

B.防微杜渐

C.知错必改

D.讳疾忌医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三大规律知识。

第二步,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项:未雨绸缪:指事先做好准备,体现了对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的预见和应对,承认矛盾的存在,与题意不符。

B项:防微杜渐:指在问题萌芽时及时处理,防止其扩大,是正视矛盾、主动解决矛盾的表现,不违背矛盾普遍性。

C项:知错必改:指认识到错误后加以改正,承认了矛盾(错误)的存在并积极应对,与题意无关。

D项:讳疾忌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刻意否认和掩盖自身存在的矛盾(问题),违背了矛盾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D选项。

5.某品牌首创“四减三加”战略,四减,即减油、减盐、减糖、减添加剂;三加,即增加功能价值、营养价值、主消费者体验价值,在为自身品牌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这表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行业发展规律的限制

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重要条件

C.离开创新意识我们的事业就不能取得成功

D.创新性思维能够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知识。

第二步,A项:规律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绝不能突破规律的限制。题干中品牌的“四减三加”战略并非突破行业规律,而是基于对规律的把握。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行业发展规律的限制,A项错误。

B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某品牌首创“四减三加”战略,这一战略既顺应了消费者对健康和高品质产品的需求这一行业发展规律,又通过主动创新实践,赢得消费者青睐并为行业树立标杆,充分表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重要条件,B项正确。

C项:创新意识确实对事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事业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对客观规律的遵循、正确的决策、良好的执行等。“离开创新意识我们的事业就不能取得成功”这种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

D项:创新性思维属于意识层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但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关键内容。客观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不可违背的。主观能动性则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遵循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通过积极的主观努力,才能更好地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推动事物发展。

二、多选题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答案】A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中的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A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原理表明,认识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获取认识的根源。在题干里,“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士大夫由于拒绝亲身在特定实践场景(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中去探索,从而无法知晓“钟声”产生的原因。这清晰地展现出没有实践这个源头,就难以获得相应的认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项正确。

B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其内涵是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但在题干中,重点围绕的是士大夫因未实践而无认识,以及渔工水师有实践却未深化认识,并没有体现出实践如何推动认识在深度、广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所以未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项错误。

C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即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这个东西就是实践。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通过实践去检验某种关于“钟声”产生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的相关内容,主要强调的是获取认识以及认识深化的问题,C项错误。

D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说明渔工水师通过实践获得了关于“钟声”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无法将这种认识以清晰、准确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难以把握“钟声”产生原因的本质,这充分体现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D项正确。

本题是多选题,因此,选择AD选项。

7.下列成语中,蕴含辩证思维的有:

A.否极泰来

B.革故鼎新

C.居安思危

D.生龙活虎

【答案】AB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三大规律知识。

第二步,A项:“否极泰来”体现了辩证思维中深刻的矛盾转化原理。“否”代表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不利局面,而“泰”则象征着顺利、良好的状态。当事物发展到“否”的极端时,内部矛盾运动促使其向相反方向转化,即迎来“泰”的局面。这深刻反映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符合辩证思维中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A项正确。

B项:“革故鼎新”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发展观点。“革故”意味着摒弃旧的、不符合发展趋势的事物,“鼎新”则表示建立新的、顺应时代发展的事物。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现了事物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新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体现了辩证思维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B项正确。

C项:“居安思危”体现了辩证思维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原理。“安”与“危”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然而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安”的环境中,不能忽视潜在的“危”,这提醒人们要全面、动态地看待事物,充分认识到矛盾双方的这种辩证关系。C项正确。

D项:“生龙活虎”主要是对事物外在状态的一种生动描述,侧重于展现事物充满活力与生气的表象。但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审视,它并未涉及到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等核心要素,所以不蕴含辩证思维。D项错误。

因此,选择ABC选项。

8.李大钊发表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以下属于其主要作品的有: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庶民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哲学)知识。

第二步,A项:《法俄革命之比较》是李大钊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而俄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李大钊通过对二者细致比较,清晰地展现出两种革命性质、目标等方面的差异,突出俄国革命代表的是广大无产阶级利益,为中国革命指明新方向,是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关键之作,所以A项正确。

B项:《庶民的胜利》创作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一关键节点。当时世界格局因十月革命发生重大变化,李大钊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革命的伟大意义,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是“庶民的胜利”“社会主义的胜利”,向中国民众传播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喜讯,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B项正确。

C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意义非凡。马克思主义包含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等丰富内容,李大钊在该文中对这些基本原理进行系统且全面的阐述,让中国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是中国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里程碑,因此C项正确。

D项:《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同样创作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主义引领俄国取得革命胜利,李大钊深入分析并高度赞扬这一胜利,指出它开启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先进分子追求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信心,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篇章,所以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BCD选项

【拓展】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以笔为武器,通过一系列作品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在中国大地上。其作品不仅传播了先进理论,更重要的是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中国革命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他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判断题

9.人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但不能简单等同于人才。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是生产力的主要体现者和推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各种物质产品,满足社会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活动为精神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源泉和素材,许多杰出的精神文化成果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同时,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变革时期,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斗争等方式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而人才只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优秀群体,虽然他们在推动科技进步、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能将其作用无限夸大到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所以生产关系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环节。题干中把人才认定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以及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说法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没有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本题错误。

唯物史观所阐述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从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到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辛勤耕耘,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才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代表,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在特定领域和时期为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这并不改变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和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地位。

10.“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中关于工作作风所蕴含哲学原理的知识。

第二步,“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有着深刻内涵。从哲学层面看,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求真务实”强调真实、实际,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规律。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从具体内容分析,“不受虚言”意味着不被那些没有事实依据、空洞虚假的言辞所左右,体现了对真实信息的追求,拒绝被虚假话语误导;“不听浮术”表明不采用那些不切实际、缺乏实效的方法,注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采华名”突出不追逐那些徒有其表、没有实质意义的名声,将关注点放在实际行动和成果上;“不兴伪事”强调不做虚假、没有实际价值的事情,专注于实实在在的工作。

而“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主要特征包括: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尊重事实,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重视实践,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认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追求工作的实际成效。可以看出,题干中的表述与“求真务实”工作作风高度契合,完全符合其要求和特征。所以“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因此,本题正确。

手机端链接:https://m.sydw8.com/2025/0903/529157.html

扫码关注事业单位考试公众号,招考信息抢先看,备考资料送不停!

(编辑:zhongpen)
课程推荐
图书推荐

公众号

客服微信

关注微博

最新公告
备考资料
报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