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9.8)
2025-09-08 08:49:28 |文章来源:华图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考试网
【导读】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9.8),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事业单位考试考情政策解读,点击领取备考资料,更多事业单位考试资讯请关注(htshiyedanwei)公众号,欢迎加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交流群: 参加刷题、模考、领取备考资料,考编路上不孤单!
一、单选题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光武中兴
②胡服骑射
③草木皆兵
④贞观之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中国古代史)知识。
第二步,①“光武中兴”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的治世。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诸多举措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如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等,使得社会呈现安定繁荣景象。这一时期处于公元25年至57年左右。相较于其他事件,其时间晚于“胡服骑射”。因为“胡服骑射”处于战国时期,时间更早。同时早于东晋时期的“草木皆兵”以及唐朝的“贞观之治”。所以①项时间排序在②之后,③④之前,①项错误。
②“胡服骑射”出自《史记·赵世家》,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增强赵国军事力量,推行“胡服”、教练“骑射”。赵武灵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胡服骑射”在此期间推行。这是四个事件中时间最早的,远早于其他三个事件所处时代。所以②项正确。
③“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源于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当时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看到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东晋军队,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383年。此时间晚于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早于唐朝的“贞观之治”。所以③项时间排序在①之后,④之前,③项错误。
④“贞观之治”出自《新唐书·太宗本纪》,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唐太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得社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景象,时间大致在公元627年至649年。这是四个事件中时间最晚的。所以④项错误。
故②①③④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C选项。
2.中国实际控制的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元朝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西汉在汉武帝等时期积极开拓疆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疆域有所扩大。但在北方,匈奴势力仍时有侵扰,对北方边境的控制并非绝对稳固;在西域,虽设置西域都护府,但多是通过当地原有势力间接管理。整体而言,其实际控制区域与元朝相比差距明显,未能将诸多偏远且广袤地区完全有效掌控。A项错误。
B项:唐朝前期国力强盛,疆域大幅拓展,东至日本海、西达咸海、北抵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中部。不过,唐朝为管理辽阔疆域,对边疆地区多采用羁縻政策,当地少数民族政权保持较大自主权,唐朝中央的实际控制深度和力度有限。随着后期藩镇割据等问题出现,边疆地区的控制更是削弱,远不及元朝对广大区域的直接有效统治。B项错误。
C项:明朝前期疆域较为可观,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北至阴山,西至哈密。但明朝始终面临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北部边疆不断南缩;在西南等地,对一些土司地区的管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与元朝相比,其实际控制的疆域范围明显较小,诸多地区未能实现深度有效的控制。C项错误。
D项: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横跨欧亚大陆。它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将中原地区与蒙古高原、西藏、东北、新疆等广大区域都纳入直接统治。通过行省制度,元朝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巩固了实际控制范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控制疆域最大的朝代。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元朝广阔的疆域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不同民族、地域的特色相互影响。行省制度作为元朝的重要政治创举,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发展影响深远。各朝代疆域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实力与格局。
3.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此句重点在于借燕子栖息环境的改变,抒发对历史变迁、繁华不再的感慨。从历史角度看,它没有涉及到魏晋时期选官制度致使社会阶层固化这一核心要点,只是描绘了一种世事变化的景象。A项错误,排除。
B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该诗句主要聚焦于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反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然而,它并没有针对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所引发的阶层固化问题进行描述,更多强调的是贫富生活状态的差异。B项错误,排除。
C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此句生动展现了诗人科举高中后的欢快心情,围绕的是个人在科举成功后的喜悦感受。与魏晋时期以门第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阶层固化毫无关联。C项错误,排除。
D项:“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出自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其二》。诗中“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直接点明了魏晋时期选官重门第的弊端,世家大族子弟凭借出身轻易占据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因门第限制只能沉沦下僚,精准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D项正确,当选。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在设立之初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后期逐渐被门阀士族掌控。在这种制度下,门第成为选官的关键因素,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社会阶层严重固化,阻碍了社会的正常流动和发展。“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等诗句正是对这一不合理现象的生动反映,让后人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历史文献中对众多人物有着丰富记载与评价。《后汉书》记载“(他)性矜严,好洁清,进退必以礼,任重道远,志行高洁。”关于这段记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种对人物品行的描述,有助于了解当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B.若该人物曾获朝廷赐爵,其爵位名称可能与封地、功绩等相关
C.此类人物传记记载通常会出现在纪传体史书的“本纪”部分,专门记录帝王事迹
D.从记载风格看,符合纪传体史书通过人物事迹反映历史的特点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A项: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物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等往往会受到当时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影响与约束。《后汉书》对人物“性矜严,好洁清,进退必以礼,任重道远,志行高洁”这般品行的描述,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时社会所倡导和尊崇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人们在评价人物时,会以这些标准为参照,所以通过对人物品行的记载,后人能够深入洞察当时的社会道德风貌。A项正确,排除。
B项:古代的爵位制度是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在赐予爵位时,有着一套较为完备的考量机制。封地是确定爵位名称的常见依据之一,若某人在某一特定地区拥有重要影响力或做出突出贡献,可能就会以该地作为其封地,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爵位。同时,功绩也是关键因素,比如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或者在治理国家、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卓越成就,都可能成为获爵的依据,爵位名称也会与之相关联。B项正确,排除。
C项:纪传体史书有着严谨的体例结构。“本纪”在这种史书体例中,其核心功能是专门记述帝王的生平事迹、政治活动、重大决策等,旨在展现王朝的兴衰更替以及帝王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而题干所描述的并非帝王,而是普通人物。按照纪传体史书的常规编排,关于这类人物的传记通常会被收录在“列传”部分。“列传”广泛记载了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有影响力或有特殊事迹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从不同侧面丰富和补充历史。C项错误,当选。
D项:纪传体史书区别于其他史书体例的显著特征,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构建历史叙述。《后汉书》中这段对人物性格、品行等事迹的记载,不仅仅是对个体的简单描述,更是通过这个人物的形象,折射出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如社会风气、文化氛围、人际关系准则等历史信息。这种以人物事迹反映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更加生动具体,也更能让读者深入理解特定时期的社会全貌。D项正确,排除。
本题是选非题,因此,选择C选项。
5.下列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卧薪尝胆——晋文公
B.一字千金——吕不韦
C.风声鹤唳——白起
D.纸上谈兵——沈括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知识。
第二步,“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组织众多门客编写《吕氏春秋》,书成后将其置于咸阳城门,宣称若有人能对书中文字增删一个字,便给予千金赏赐。这充分体现了吕不韦对该书质量的自信,也反映出当时对文字精准度的极高追求。该典故对应的历史人物正是吕不韦,所以B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卧薪尝胆”这一典故,源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为了复国雪耻,睡在柴草之上,每日尝苦胆以激励自己。其核心在于勾践通过这种极端方式铭记苦难、奋发图强。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另一位重要诸侯,与“卧薪尝胆”毫无关联。所以A项错误。
C项:“风声鹤唳”源自《晋书·谢玄传》。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遭受惨败,在逃亡途中,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误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内心充满恐惧与惊慌。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与这一发生在东晋时期的典故没有关系。所以C项错误。
D项:“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幼学习兵法,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他只会照搬兵书理论,不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大败。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与“纸上谈兵”所指的赵括毫无联系。所以D项错误。
二、多选题
6.近代中国出现了不少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来提高国家的实力,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人物有:
A.胡雪岩
B.林则徐
C.魏源
D.莫言
【答案】B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知识。
第二步,A项: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所以胡雪岩不属于“睁眼看世界”的人物,A项错误。
B项:林则徐处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威胁。在严禁鸦片贸易过程中,他直接与西方势力接触,深切感受到西方在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的优势。为了让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林则徐积极组织翻译西方书刊,《四洲志》便是其成果之一。这一行动打破了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认知,为学习西方拉开了序幕,故而林则徐被称作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项正确。
C项:魏源生活在清代,作为启蒙思想家,他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精心编撰了《海国图志》。在这部著作中,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清晰地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此来增强中国的实力,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一主张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思想界和变革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魏源是“睁眼看世界”的关键人物。C项正确。
D项:莫言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活跃于现代文学创作领域。他的作品围绕中国社会现实与文化内涵展开,通过文学手法展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D项错误。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C选项。
7.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七国之乱
D.昭君出塞
【答案】A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文景之治”源自《史记·平准书》,是西汉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阶段呈现的治世。汉初经济凋零,社会残破。文景二帝在位时,秉持勤俭理念治理国家,积极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他们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使得经济逐步复苏并稳定发展,社会秩序趋向安定,百姓生活渐趋安稳,故而“文景之治”发生于西汉时期。A项正确。
C项:“七国之乱”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为加强中央集权,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景帝三年(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触动了诸侯王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C项正确。
D项:“昭君出塞”出自《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是西汉元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并自请为婿,汉元帝将宫女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单于表示愿永保边境安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CD选项。
【拓展】B项:“光武中兴”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的治世。刘秀建立东汉后,致力于恢复社会生产,采取诸多举措,如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吏治、释放奴婢等,使得社会逐渐走向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该事件明确发生于东汉,并非西汉。B项错误。
“文景之治”通过休养生息,极大地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文化繁荣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七国之乱”的平定,沉重打击了地方诸侯国势力,有力加强了西汉中央集权,推动了政治格局的稳定;“昭君出塞”促进了汉族与匈奴族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融合,增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些历史事件都是西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深刻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
8.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大突破。在其发明前,书写载体存在诸多局限,如竹简笨重、丝绸昂贵。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为原料,造出的纸质量优良且成本低廉,这一创新使得文化传播更为便捷,极大推动了知识的记录与传承。A项正确。
B项:印刷术从早期简单的方式逐步发展,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前雕版印刷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灵活性差等问题,活字印刷术通过排版组合,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使得书籍能够更快速、大量地生产,有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B项正确。
C项:指南针在古代被称为司南,其磁性原理的应用为航海活动带来革命性变化。在茫茫大海中,依靠指南针,航海者能够准确辨别方向,极大提升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促进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以及对外交流的拓展,加强了不同地区间的联系。C项正确。
D项:火药源于古代炼丹家的偶然发现,它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民间,火药用于制作烟花,增添节日欢乐氛围;在军事领域,火药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格局,从早期的简单火器到后来不断发展的各种火药武器,对军事战略、战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BCD选项。
【拓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璀璨明珠,彰显了古人卓越的智慧与创造力。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化传播搭建桥梁,让知识得以广泛流传;指南针助力航海事业蓬勃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与交流;火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判断题
9.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抗日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序幕,直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历经了整整十四年。这十四年的漫长岁月,在中国近代反抗外敌入侵的历史进程中,是绝无仅有的长时间抗争。从地域范围来看,其规模极为宏大。战火燃遍了中国的广袤大地,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南方的沿海城镇,从东部的平原到西部的山区。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会战,如淞沪会战,这场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以巨大牺牲顽强抵抗日军进攻;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武汉会战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众多抗日根据地,像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不断袭扰日军,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兵力。在人员牺牲方面,抗日战争的惨烈程度令人痛心疾首。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大量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无数战士血洒疆场。这一牺牲数量在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诸多斗争中是最多的。所以,综合时间跨度、涉及范围以及人员牺牲等多方面因素,抗日战争无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
因此,本题正确。
【拓展】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首次完全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同时,这场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使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在一起,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在国际上,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0.成语“煮豆燃萁”比喻兄弟间或亲朋内的互相迫害、残杀,该成语背后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主人公是曹冲。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煮豆燃萁”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在这一典故中,文帝曹丕要求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若不能完成便要施以重刑。曹植才思敏捷,当即作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作。从这里可以清晰看出,整个事件围绕着曹丕与曹植兄弟二人展开,“煮豆燃萁”形象地体现了兄弟之间权力斗争的残酷。而曹冲,虽然也是曹操之子,以聪慧闻名,其经典事迹是“曹冲称象”,主要展现的是他年幼却机智过人的特质。但在“煮豆燃萁”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曹冲没有任何关联。题干将“煮豆燃萁”的主人公说成曹冲,这明显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违背。历史典故有着其特定的人物、情节和背景,我们在学习和了解时,必须准确把握,不能随意混淆。“煮豆燃萁”这一成语背后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曹魏政权内部皇室兄弟之间为了权力而产生的激烈冲突,曹植以诗表达了对这种不顾亲情、互相迫害行为的悲愤。所以,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此,本题错误。
手机端链接:https://m.sydw8.com/2025/0908/529318.html
扫码关注事业单位考试公众号,招考信息抢先看,备考资料送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