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生万物》里的公基考点分析
2025-08-26 11:52:28 |文章来源:华图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考试网
【导读】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生万物》里的公基考点分析,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事业单位考试考情政策解读,点击领取备考资料,更多事业单位考试资讯请关注(htshiyedanwei)公众号,欢迎加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交流群: 参加刷题、模考、领取备考资料,考编路上不孤单!
2025年8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和爱奇艺播出的影视作品《生万物》成功登顶热度榜单。
《生万物》根据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以宁绣绣、封大脚、费左氏为代表的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兴衰史。天牛庙村村民为同一片土地不断努力,是跨越多年打不散的邻里情,也是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与依恋。
时间跨度从1927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地变迁也是本剧的核心线索。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我国近代以来土地制度的相关考点:
(一)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 |
政策 | 耕者有其田(口号) |
目的 | 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
影响 | 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
历史性转变 |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
(二)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 |
目的 | 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
政策 | 1.1927,打土豪,分田地; 2.1931年,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影响 | 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 |
政策一 | 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
目的 | 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
影响 | 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政策二 |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
目的 | 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
影响 | 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 |
目的 | 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
政策 | 1.1946年5月,《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2.1947年9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
影响 | 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
(五)新中国成立后 | |
政策一 |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目的 | 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
影响 | 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
政策二 | 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1.方针和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 2.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3.过程: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1958年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
(六)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 |
政策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产资料 |
性质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
实质 |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
意义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
(七)当前 | |
政策 | 1.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2.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纠纷,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 |
2025年8月23日晚,《生万物》迎来大结局,相关词条“烂尾”登上热搜。影视剧《生万物》后半段的“崩塌”正是封建生产关系崩溃的必然写照。地主通过地租(实物地租占比常达70%)、高利贷(年利率普遍超100%)和超经济强制(如“投献”侵占土地),形成“土地兼并-农民失地-流民滋生”的死循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农村地区,地主就是封建主义的代表,也是农民悲苦的根源。
剧中女性也深受封建思想的迫害。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是儒家的礼制思想,核心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五常”是指:“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的规范要求。这也导致了《生万物》中很多女性最终以悲剧收场。
当《生万物》的悲剧帷幕落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剧中人物的命运沉浮,更是整个封建制度必然坍塌的隐喻。那些被地租压弯的脊梁、被礼教束缚的灵魂、被战火撕裂的家庭,共同构成旧中国最真实的剖面图。而如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犹如破晓之光——它既终结了“人吃人”的制度轮回,更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续写着“生万物”的新篇章。正如剧中觉醒者最终走向革命的道路,现实中的中国人民早已用行动证明:唯有打破封建枷锁与殖民桎梏,才能让万物真正自由生长。
【试题练习】
1.随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在三年多的土地革命实践中,根据地基本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其中不包括:
A.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
C.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D.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历史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随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在根据地内,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主要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D选项中“以村为单位”的表述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2.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会议强调土地问题是解放区一切问题的基本环节,并连续两天作了长篇报告,指出全国土地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要彻底进行土地改革。下列不属于这次土地会议中解决的问题是( )。
A.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B.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C.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D.规定了彻底平分土地的基本原则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述题目。
第二步,A项,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主政权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这也是在特殊时期,为了拉拢地主阶级,给予他们收租的权力,但是只能少收,就是减租减息。故错误,当选。
B、C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改革以前的封建债务”。故正确,排除。
D项,《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了彻底平分土地的基本原则,即“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故正确,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手机端链接:https://m.sydw8.com/2025/0826/528707.html
扫码关注事业单位考试公众号,招考信息抢先看,备考资料送不停!
下一篇:没有了